中国血液净化 ›› 2016, Vol. 15 ›› Issue (12): 674-677.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6.12.006
周岩,周玉超,周婷婷,唐政,刘志红,俞雨生
摘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820 例不同类型腹膜透析导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掌握不同类型导管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合理选择导管类型。方法选取2002 年1 月~2011 年8 月在本中心置管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820 例,分别选用Tenckhoff 卷曲管(T 型曲管)、鹅颈型卷曲管(S-N 卷曲管)、鹅颈型直管(S-N 直管)。采用开放式外科手术置管法,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均以旁正中2cm 为手术切口。T 型曲管S 直管以耻骨联合上12cm 为置管位置,S 曲管根据不同置管阶段分别以耻骨联合上13cm、15cm、17cm 为置管位置。随访时间均大于3 个月,观察各种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820 例,采用Tenckhoff 卷曲管231 例、鹅颈型卷曲管126 例、鹅颈型直管(S-N 直管)463 例。其中男性490 例,女性330 例,平均年龄(42.3±14.7)岁,慢性肾小球肾炎622 例,狼疮性肾炎52 例,糖尿病肾病65 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2 例,高血压肾损害19 例,多囊肾10 例,其他30 例。导管移位情况:T 型曲管组、S-N 曲管组、S-N 直管组分别为12 例(5.2%)、19 例(15.1%)和9 例(1.9%),χ2=36.900,P =0.001;其中S-N 曲管组以耻骨联合上13cm、15cm、17cm 为置管位置时发生导管移位的例数分别为5 例(3.9%)、6 例(4.7%)和8 例(6.3%),χ2=3.121,P=0.268。3 组导管阻塞发生率分别为7 例(3.0%)、6 例(4.8%)和9 例(1.9%),χ2=3.161,P=0.206。重新置管的分别为6 例(31.5%)、10 例(40.0%)和7 例(38.9%),χ2=12.255,P=0.002。导管自行复位的分别为1 例(8.3%)、4 例(21.0%)和6 例(66.7%),χ2=10.364,P=0.006。3 组隧道感染分别为0 例、1 例(0.21%)和0 例,χ2=0.772,P=0.680;隧道口感染分别为2 例(0.86%)、2 例(0.21%)和2 例(0.79%),χ2=3.857,P=0.145。结论鹅颈直管组的导管移位发生率最低。而鹅颈卷曲管组的导管移位率发生率高,且不易自行复位,重新置管率高。3 种导管的隧道及隧道口感染率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