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4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5-08-12 上一期   
    临床研究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交互作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郎国志 代玲贤 杨金航 蒋红樱
    2025 (08):  617-62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1
    摘要 ( 30 )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交互作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MHD的患者。根据患者的RDW水平中位数,分为高RDW组(RDW≥14.75%,n=102)和低RDW组(RDW<14.75%,n=102);根据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 mg/L,n=127)和低hsCRP组(hsCRP≤3 mg/L,n=77)。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sCRP组别间RDW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RDW与hsCRP的交互作用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RDW水平与MHD患者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共纳入204例MHD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76例(3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与低RDW组相比,高hsCRP组中的高RDW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c2=12.831,P<0.001),而在低hsCRP组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72,P=0.78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 RDW和hsCRP与患者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HR=1.001,95% CI:1.000~1.001,P=0.014),与低hsCRP-低RDW组相比,高hsCRP-高RDW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增加(HR=2.215,95% CI:1.108~4.427,P=0.024)。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RDW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之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整体<0.001,P非线性=0.853)。结论  RDW和hsCRP与MHD患者心血管事件间存在交互作用,高RDW和高hsCRP二者同时存在时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3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比较
    白伟伟 杜书同 马伟华 王雅静 王 娜
    2025 (08):  623-62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2
    摘要 ( 28 )  
    目的  构建并对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3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3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0例)和验证集(9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管钙化将训练集分为有钙化组(124例)和无钙化组(86例)。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预测模型,并使用验证集数据评价这3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  在训练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的AUC分别为0.835、0.886、0.872;在验证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的AUC分别为0.823、0.879、0.866。Delong检验显示3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AUC具有差异(Z=2.663、2.751,  P=0.003、0.001)。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χ2=4.018、4.661、3.892,P=0.642、0.887、0.739)。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模型均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表现最好。
    计量指标
    吸烟行为与慢性肾衰竭间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廖晟淳 张欣悦 叶朝阳 王 琛
    2025 (08):  629-63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3
    摘要 ( 19 )  
    目的 使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吸烟行为与慢性肾衰竭及相关标志物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使用R语言及TwoSampleMR程序包作为分析工具,从多个数据库下载相关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提取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分析。主要使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及异质性检验,使用MR-Egger截距及MR-PRESSO法分析结果的水平多效性进行分析。使用漏斗图、留一法对结果进行潜在偏倚和稳健性确认。 结果 研究纳入工具变量有慢性肾衰竭22个、肾小球滤过率17个、尿白蛋白21个、尿微量白蛋白22个、血尿18个、胱抑素C 9个。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吸烟行为与慢性肾衰竭(OR=1.216,95% CI:1.051~1.408,P=0.009)、肾小球滤过率(OR=0.990,95% CI:0.984~0.996,P<0.001)、尿白蛋白(OR=1.051,95% CI:1.027~1.076,P<0.001)、尿微量白蛋白(OR=1.065,95% CI:1.021~1.110,P=0.003)、血尿(OR=1.002,95% CI:1.001~1.003,P=0.005)、胱抑素C(OR=1.050,95%CI:1.001~1.101,P=0.046)存在因果关系。结论 吸烟行为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发生及各项指标的恶化,是引发肾脏病的不良因素之一。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孙钰欣 王俊霞
    2025 (08):  635-64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4
    摘要 ( 39 )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睡眠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3月在洛阳市多家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346例MHD患者。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总分将患者分成无睡眠障碍组和睡眠障碍组。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与社会经济因素信息,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入组前3个月内实验室指标,包括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指标与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46例MH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5.2%(260/346)。经单因素分析得出2组患者年龄、医疗保障类型、透析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iPTH和CRP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年龄(r=0.233,P<0.001)、透析龄(r=0.130,P=0.021)、合并糖尿病(r=0.153,P=0.006)、合并心脑血管疾病(r=0.235,P<0.001))及CRP(r=0.216,P<0.001))与睡眠障碍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HD患者的年龄(OR=1.021,95% CI:1.001~1.041,P=0.036)、透析龄(OR=1.006,95% CI:1.001~1.012,P=0.028),合并糖尿病(OR=1.971,95% CI:1.127~3.447,P=0.017)、CRP水平(OR=1.027,95% CI:1.003~1.051,P=0.024)是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MH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75.2%。高龄、长透析龄、合并糖尿病及高CRP水平被确认为其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特别关注高龄、长透析龄且伴有基础疾病的MHD患者群体。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及定期监测,可能有助于降低MH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计量指标
    长短程腹膜透析患者透出液的代谢组学特征
    张 悦 吕欣晨 华 佳 蔡 婷 刘 斌 王鸿超 陆文伟 王 凉
    2025 (08):  642-64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5
    摘要 ( 24 )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腹膜功能障碍长程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与腹膜功能正常短程PD患者透出液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寻找腹膜纤维化(peritoneal fibrosis,PF)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 方法  纳入PD患者26人,分为腹膜功能障碍(2.5%腹膜透析液4 h净超滤<100 ml)长程组(透析龄>6年,n=13),腹膜功能正常短程组(透析龄<12月,n=13), 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数据,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患者的透出液进行检测及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行代谢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与短程组相比,长程组血清白蛋白更低(t= -2.320,P=0.029)、血清肌酐(t=2.723,P=0.012)及尿素氮(t=2.231,P=0.026)水平更高。长程组4 h超滤量更少(t=-8.308,P<0.001),4h透析液/血浆肌酐值(dialysat/plasma creatinine,D/Pcr)更高(t=3.037,P=0.006)。相对于短程组,长程组表达上调有2040种代谢产物,表达下调有992种。在长程组腹透液代谢物表达增多的有2-酮丁酸、硫酸吲哚酚等。丝氨酸、左旋肉碱、丁内酯Ⅱ等代谢产物在短程组中表达更丰富。差异代谢物通路注释的结果显示集中在以苯丙氨酸代谢为主的氨基酸代谢,以及包括丙酸盐代谢、柠檬酸循环等在内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对代谢通路深入分析,苯丙氨酸代谢、甘油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通路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结论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于长短程不同腹膜功能的PD透出液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分析,为寻找PF的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提供了关键信息和新的视角。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后
    赵 媛 于世林
    2025 (08):  648-65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6
    摘要 ( 25 )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影响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规律维持性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和非脑出血组,分析2组患者人口学、既往史、现病史、实验室、影像学、治疗方面等临床资料,探讨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06例患者,其中脑出血组42例(20.4%),非脑出血组164例(79.6%)。脑出血组中男性 (c2=4.323,P=0.016)、既往卒中病史(c2=7.621,P=0.000)、血液透析治疗(c2=0.294,P=0.043)、3个月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增高(Z=3.532,P=0.030)、抗血小板药物使用(c2=4.021,P=0.026)、脑白质高信号   (c2=6.202,P=0.002)、脑微出血(c2=9.282,P<0.000)比例高于非脑出血组;脑出血组中B型钠尿肽   (t=4.326,P=0.024)、纤维蛋白原(t=3.002,P=0.038)、血钙(t=4.234,P=0.023)、血磷(t=5.203,P=0.006)水平增高,血小板计数(t=3.469,P=0.032)和血钠(t=9.821,P<0.000)水平减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1.610,95% CI:1.021~4.320,P=0.041)、3个月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增高(OR=2.526,95% CI:1.470~5.323,P=0.004)、血液透析治疗(OR=3.190,95% CI:1.620~6.270,P=0.007)、脑白质高信号(OR=3.521,95% CI:1.313~6.482,P=0.030)、脑微出血(OR=2.797,95% CI:1.168~6.701,    P=0.011)是影响ESRD患者并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出血组3个月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分13例(31.0%);mRS评分>2分29例(69.0%),其中4例(9.5%)死亡。 结论 ESRD患者并发脑出血风险较高,且多预后不佳。
    计量指标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与腹膜透析患者不同部位血管钙化的相关性研究
    张圆圆 刘天驰 陈香吟 曹婧媛 杨 艳 卢国元 赵诗竹
    2025 (08):  653-65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7
    摘要 ( 23 )  
    目的 血管钙化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探究了PD患者血清FGF21与不同部位血管钙化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估的PD患者,将其作为PD组,纳入同期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FGF21、FGF23水平。使用GE工作站处理PD组患者的胸腹部平扫CT,定量评估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及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rtery calcification,AAC)的体积。按照钙化发生与否进行分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GF21与CAC及AAC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PD组患者136例,对照组20例,PD组患者血清FGF21高于对照组(Z=5.087,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r=0.247,P=0.004)、透析龄的延长(r=0.306,P<0.001),PD组患者血清FGF21逐渐升高,血清FGF21水平与CAC体积(r=0.254,P=0.005)及AAC体积(r=0.354,P<0.001)呈正相关。不同部位血管钙化危险因素不同,FGF21升高与PD组患者AAC发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OR=1.783,95% CI:1.251~2.541,P=0.001),而与CAC发生与否无关联。 结论 PD组患者血清FGF21较正常人显著升高,且FGF21增加与AAC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未来,FGF21可能作为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计量指标
    净超滤率与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陆敬雁 贾新燕 马 潇
    2025 (08):  659-66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8
    摘要 ( 21 )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净超滤率(net ultrafiltration rate,UFNET)与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4年2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CRRT的AK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住院28 d内患者存活情况。记录CRRT期间UFNET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rc,ROC)曲线确定UFNET预测接受CRRT的AKI患者住院28 d内死亡的临界值。采用PSM均衡高UFNET组低UFNET组间的混杂因素,按1:1匹配,比较PSM后2组患者住院28 d内的死亡率,COX回归分析UFNET与接受CRRT的AKI患者住院28 d内死亡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62例接受CRRT的AKI患者,其中住院28 d内死亡68例(41.98%),UFNET预测AKI患者住院28 d死亡的临界值为1.51 ml/(kg·h),根据UFNET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UFNET组(78例)和低UFNET组(84例)。PSM前高UFNET组AKI分期Ⅲ期、入院时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xford acute severity of illness score,OASIS)、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SOFA)、机械通气、最高尿素氮、最高血肌酐(serum crea tinine,Scr)高于低UFNET组(t/χ2值分别为6.228、4.671、10.850、8.414、7.366、9.253,P值分别为0.013、<0.001、<0.001、0.004、<0.001、<0.001),最低pH值、最低碱剩余、最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低于低UFNET组(t值分别为4.692、12.553、5.790,均P<0.001)。PSM匹配92例AKI患者,PSM后2组间变量分布均衡(P>0.05)。高UFNET组住院28天死亡率高于低UFNET组(52.17%比26.09%,log-rank c2=6.32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高UFNET组发生住院28 d死亡的风险是低UFNET组的2.123倍(HR=2.123,95% CI:1.152~3.914,P<0.001)。 结论 高UFNET与接受CRRT的AKI患者住院28 d内死亡有关。
    计量指标
    综述
    血液净化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交接的研究进展
    赵 萌 李 静 曹立云 刘 瑶
    2025 (08):  666-669,69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09
    摘要 ( 20 )  
    血液净化患者因疾病特点、病情发展、治疗需求等不同,常常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如何在院内转运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护理交接,保证护理连续性,已成为当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血液净化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交接管理、交接模式、交接工具和交接实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血液净化患者的安全转运,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计量指标
    口服吸附剂对慢性肾脏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韩佳苗 蒋 洁 李 文 孙 晶
    2025 (08):  670-67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0
    摘要 ( 17 )  
    目的  评估口服吸附剂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在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VIP、SinoMed数据库上对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检索。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of-bias tool,RoB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和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569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总疗效(RR =1.643,95% CI:1.405~1.920,P<0.001)、血肌酐(SMD=-0.545,95% CI:-0.643~-0.448,P<0.001)、血尿素氮(SMD=-0.756,95% CI:-0.972~-0.541,P<0.001)等结局指标更优,且未增加不良反应(RR=0.741,95% CI:0.512~1.073,P=0.113)。预设亚组分析(短期比长期干预)显示,短期(<2个月)干预中,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等疗效指标改善显著),长期(≥2个月)干预中,口服吸附剂类药物旨在维持疗效,并无更多提升疗效的作用。 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慢性肾脏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口服吸附剂类药物可能会延缓肾功能恶化,同时并未增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疲劳的范围综述
    李柏媚 张明月 刘智源 贾美丽 王秀岚 李思钰 郎延梅
    2025 (08):  675-67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1
    摘要 ( 24 )  
    目的  对国内外透析后疲劳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疲劳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9月。 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最常用的评估工具为透析后疲劳开放式评估问卷;透析后疲劳发生率、严重程度在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透析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疲劳发生率高,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但目前缺乏多维度特异性的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计量指标
    血管通路
    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血清sVCAM-1、Apelin-13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耿 超 陈坤前 朱恩全 田芳艳 周宇辉 刘诗潞
    2025 (08):  680-68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2
    摘要 ( 17 )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患者血清人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1(soluble vascc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1,sVCAM-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1受体内源性配体13(angiotensin Ⅱ receptor-like 1 endogenous ligand 13,Apelin-13)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纳入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4年2月接受血液透析且并发AVF狭窄的120例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行AVF切除与重建术)和试验组(实施PTA疗法),每组患者60例。比较2组患者AVF功能、血清sVCAM-1、Apelin-13、手术成功情况、舒适度以及并发症。 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AVF直径、透析血流量、AVF血流量、Apelin-13水平分别高于治疗前(对照组:t=2.864、3.691、5.803、2.284,均P<0.001;试验组:t=6.043、6.594、9.043、5.319,均P<0.001),血清sVCAM-1水平低于治疗前(对照组:t=3.753,P<0.001;试验组:t=7.507,P<0.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VF直径、透析血流量、AVF血流量、Apelin-13水平高于对照组(t=2.681、3.522、3.481、2.389,P<0.001、<0.001、<0.001、0.019),试验组患者的血清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t=3.841,P<0.001)。2组间手术技术成功率(χ2=0.209,P =0.648)、临床成功率(χ2=1.008,P =0.315)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107,P=0.004)。 结论  PTA在血液透析并发AVF狭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通过降低血清sVCAM-1水平、升高Apelin-13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计量指标
    经皮原位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再置入
    杨小华 崔天蕾
    2025 (08):  685-68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3
    摘要 ( 16 )  
    目的 评估经皮原位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CC)再置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符合条件的存留有原TCC皮下隧道需再次置入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血液透析情况、既往导管使用情况等信息。所有患者均尝试使用原TCC皮下隧道原位再置入导管,如未成功,则再穿刺后重新置入TCC。记录手术技术手段、手术时间、并发症、手术后导管使用情况等信息。 结果 共纳入53例患者,45例成功使用原皮下隧道置入导管,8例患者再穿刺成功后置入新导管。所有患者均顺利置入导管并使用,经原隧道原位置管成功率84.91%,手术时间较再穿刺置管患者减少(t=5.142,P=0.002)。手术后均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手术后透析导管血流量为(233.77±17.23)ml/min。 结论 X线引导下,原位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再置入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为长期透析血管通路的再建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计量指标
    护理研究
    闭式循环肝素化安装预冲5步法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观察中的应用研究
    王 颖 胡雅茹 梁俊卿 杨洪杰 高月英 陈 薇 孙桂芝 高雅君 唐娜娜 朱宸瑶 朱 丽 甘良英 左 力
    2025 (08):  689-69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4
    摘要 ( 28 )  
    目的  基于应用新型灌流器HP110(北京中科太康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实施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肝素化方案改进;构建HP+HD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相关护理质量指标、HP+HD安装预冲护理操作查检表,为新型灌流器的肝素化方案选择以及护理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2024年6月—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规律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并应用肝素类抗凝剂(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项目起始阶段(2024年6月1日—8月8日)应用动态肝素化安装预冲,改进阶段(2024年8月9日—11月30日)应用闭式循环肝素化安装预冲5步法,均采用一体化连接管路。构建:①HP+HD肝素化安装预冲操作流程;②HP+HD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护理质量指标;③HP+HD安装预冲护理操作查检表,并进行操作质控。 结果  共纳入MHD患者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34~77岁,平均(56.8±10.2)岁。共观察HP+HD治疗677例次,起始阶段(242例次)、改进阶段(435例次):两阶段Ⅱ级及以上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分别为9.5%、0(P<0.001),其中Ⅲ级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分别为2.07%、0(P<0.001),以及同一患者2次凝血发生率分别为26.09%、0;两阶段护理操作质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08,P=0.482)。应用闭式循环方案后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10.2±0.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0.6±3.0)s;纤维蛋白原:(314.0±57.2)mg/dl]均在正常范围内;单次HP+HD治疗可节约生理盐水1000 ml、肝素钠12 500 IU,节省经济成本15.16元,本研究闭式循环时间比现有文献减少5 min,节约护理工作时间。 结论  基于新型灌流器(HP110)使用2种肝素化安装预冲方案对照提示:应用“闭式循环肝素化安装预冲5步法”在降低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减少肝素和生理盐水使用剂量方面相较于动态肝素化法具有优势;应用护理质量指标“Ⅱ、Ⅲ级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同一患者2次凝血发生率”及《HP+HD安装预冲查检表》作为HP+HD安装预冲护理操作的质量评价工具敏感有效。
    计量指标
    基于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监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日常体力活动的研究
    程景婷 姚春瑛 马 俊 章海芬 刘婷婷 赵 丹 刘 倩 赖岚书慧 曾小君 金红霞 薛如月 朱铮炜 陶幸娟
    2025 (08):  695-69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5
    摘要 ( 23 )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日常体力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MHD患者体力活动干预性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4年2月─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疲乏、阻力、耐力、疾病、体质量减轻(fatigue、resistance、ambulation、illnesses、loss of weight,FRAIL)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以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客观评估患者体力活动状况。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MHD患者透析日及非透析日活动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患者体力活动的因素。 结果  参与本研究的184例MHD患者中,仅52例(28.3%)体力活动量达到指南推荐水平;非透析日患者低、中等、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及步数均高于透析日(χ²=33.686、19.230、4.390、34.567,P<0.001、<0.001、0.037、<0.001)。年龄越大(β=-1.650,95% CI:0.087~0.424],P<0.001)、衰弱程度越严重(β=     -1.165,95% CI:0.048~0.763,P=0.019)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越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β=2.385,95% CI:0.997~118.345,P=0.050)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越高。 结论  MHD患者日常体力活动达标率较低,且透析日体力活动量更低。在未来针对该人群的体力活动干预与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的患者群体,主动防治衰弱、发挥社会支持的正向影响作用,以期优化躯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计量指标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疲乏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 莉 王心语 王晓闪 蔡小霞
    2025 (08):  700-70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5.08.016
    摘要 ( 19 )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后疲乏动态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1月─6月选取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373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疲乏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于透析后即刻(T0)进行基线调查,并在透析后1 h(T1)、透析后3 h(T2)、透析晚睡前(T3)、次日(T4)使用简易疲乏量表进行重复测量;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ing,LCGM)识别透析后疲乏的变化轨迹,并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类别模型最佳。根据轨迹特点分别命名为:轻度疲乏快速缓解组(C1组,n=125)、中度疲乏中速缓解组(C2组,n=88)和高度疲乏慢速缓解组(C3组,n=16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以C1组为参照,C2组中睡眠障碍(OR=0.141,95% CI:0.075~0.265,P<0.001)、透析中低血压(OR=0.472,95% CI:0.246~0.904,P=0.024)、透析龄(OR=1.278,95% CI:1.130~1.446,P<0.001)、血红蛋白水平(OR=0.939,95% CI:0.977~1.009,P<0.001)表现出显著影响;C3组中性别(OR=2.246,95% CI:1.070~4.713,P=0.032)、睡眠障碍(OR=0.064,95% CI:0.027~0.148,P<0.001)、透析中低血压(OR=0.275,95% CI:0.122~0.616,P=0.002)、透析龄(OR=1.289,95% CI:1.099~1.510,P=0.002)、血红蛋白水平(OR=0.939,95% CI:0.918~0.961,P<0.001)表现出显著影响。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疲乏整体变化轨迹呈下降趋势,但存在群体异质性,提示需基于轨迹特征考虑多因素优化干预措施,实施个体化干预和管理。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