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净化 ›› 2017, Vol. 16 ›› Issue (06): 413-419.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7.06.013
宫坤婧1,王雅琴1,夏敏1,刘颖1,陈育青1
摘要: 目的在我们收集的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管间质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tubulointerstitial kidney disease, ADTKD)的队列中,进行该病致病基因UMOD/REN/HNF1B 的突变筛查,同时对新发现的UMOD 基因突变进行功能研究,建立ADTKD 的遗传诊断基本流程。方法根据KDIGO 指南纳入了44 例ADTKD 疑诊患者及家系,收集临床资料。首先使用一代测序的方法检测UMOD,REN,HNF1B 的致病点突变;然后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进行HNF1B 拷贝数变异检测。利用UMOD 野生型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突变质粒,转染HEK293 细胞,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成熟型尿调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44 例先证者中共检出11 例突变,10例位于UMOD 基因,1 例位于HNF1B 基因。UMOD 基因突变中,3 例为国际上尚未报导的新突变(p.Cys35Tyr,p.Asn38Ile p.Cys287Phe)。在该人群中,REN 基因点突变和HNF1B 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均未检出。将44 例先证者分为UMOD 突变和未突变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但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突变质粒转染HEK293 细胞表达的成熟型尿调蛋白明显减少(F=14.241,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有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突变,以UMOD 基因为主,且均为点突变,点突变是ADTKD 的主要致病原因。一代测序是检测该疾病直接有效的方法。临床表现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准,应进行一系列的致病基因的监测,并通过初步的功能检测对突变的致病性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