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净化 ›› 2013, Vol. 12 ›› Issue (08): 425-431.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8.00
陈嘉,栾韶东,何永成
摘要: 目 的 研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同源性,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 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抗-HCV阳性的MHD患者的HCV-RNA定量,对HCV-RNA定量≥1×103 IU/mL的MHD患者,通过巢氏反转录(RT)-PCR对5’UTR及NS5B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Sequence Scanner v1.0导出峰图,Muscle进行序列比对,MEGA 5.1构建进化树以确定基因分型,bootstrap 1000检验进化树可靠性,Blat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 果 183例MHD患者中,抗-HCV阳性13例,抗-HCV阳性率为7.1%。HCV-RNA定量≥1×103 IU/mL者9例中,1b型7例,6a型2例。1b型中,PC1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PBC17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8, PC29与PBC31间的遗传距离为0.035, PC32与PBC34间的遗传距离为0.102;6a型中,PC11与PC20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PC1与PC2的同源性为100%,PC2与PBC17的同源性为99.23%,PC29与PBC31同源性为96.63%, PC32与PBC34的同源性为90.64%,PC11与PC20同源性为93.63%。9例患者的平均感染时间为(67.4±26.3)月,平均透析时间为(81.5±38.1)月,4例(PC2、PC11、PC29和PBC31)为输入性HCV感染者,另5例(PC1、PBC17、PC20、PC32和PC34)是在本中心接受MHD后的8~77月间发现HCV感染。在本中心感染的5例患者中,2例(PC32和PC34)有输血史及更换透析单位,3例(PC1、PBC17、PC20)无输血、更换透析单位、肾移植等感染HCV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同源性的病例PC1和PBC17与感染源(输入性感染者)PC2患者有多次同班或邻班、相邻机位、同 一护士操作的血透记录。结 论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抗-HCV阳性率为7.1%。1b型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6a型。其中3例1b型患者(样本PC1、PC2和PBC17)HCV感染为同一流行株,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1例患者(PC2)为输入性传染源,与之同源感染的PC1和PBC17患者的可能传播途径为,因当时未对HCV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区治疗、同一护士同时操作HCV阳性和阴性患者、护士未规范手卫生、护士操作不同患者未更换手套、共用肝素等不规范操作。近3年,本中心将抗-HCV阴性及HCV感染、HBV感染者实行分房间(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专人管理阳性患者、严格实施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范》管理,未再发新的感染患者,表明上述措施可有效防止血液透析中心内的交叉感染。本研究为血液透析中心HCV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