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1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新问题和新观点
    张 攀 叶朝阳
    2011 (10):  523-526. 
    摘要 ( 278 )   HTML ( 0 )   PDF(181KB) ( 697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尿激酶溶栓致过敏反应1例
    武景霞
    2011 (10):  526-526. 
    摘要 ( 256 )   HTML ( 0 )   PDF(94KB) ( 162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插管长度对导管功能的影响
    杨 涛 张丽红 詹 申 李大胜 王玉柱
    2011 (10):  527-53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553 )   HTML ( 1 )   PDF(214KB) ( 269 )  
    目的 探讨不同长度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寻找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 方法 23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摄正位胸片。根据管路长度分为36cm组、40cm组及45cm组。观察年龄、身高、体质量、管路末端位置、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及是否患有糖尿病及冠心病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比较不同长度管路血流量及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者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54.4±30.6)ml/min,(257.7±23.1)ml/min,(253.0±28.0)ml/min,P =0.603];3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比例行卡方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715);管路末端在心房者与不在心房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80)。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37,P =0.002)、白蛋白(OR=0.922,P =0.041)及身高(OR=0.910,P =0.002)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 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但管路长度并不是其影响因素。
    计量指标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并发症分析
    宫 丽 黄洁波 臧秀娟 陈 蕾 王 靖 于 青
    2011 (10):  531-534. 
    摘要 ( 300 )   HTML ( 0 )   PDF(228KB) ( 592 )  
    计量指标
    透析间期抗凝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管生存寿命的影响
    龙春姣 李远明 孙永超 王露芳 彭 兰 谢辉乐 伍 锟
    2011 (10):  535-537.  doi: R318.16 R512.6
    摘要 ( 356 )   HTML ( 3 )   PDF(217KB) ( 276 )  
    目的 血液透析长期导管是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之一,然而其功能障碍和感染仍然比较频繁。透析间期华法林抗凝对血液透析导管的通畅性的维持可能会有益。本研究前瞻性地比较了透析间期口服华法林抗凝和不服抗凝剂两种方法的长期结果。 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309例Permcath隧道导管植入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144例使用华法林抗凝和165例不使用抗凝剂。前瞻性随访患者导管感染和通畅率。 结果 抗凝治疗组的平均导管存活(无功能障碍)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31.8±0.9月比 22.0±1.2月,P<0.01),3年通畅率也明显增高(82.6%比51.5%,P =0.003)。2组导管感染率明显降低(5.6% 比14.5%,P<0.05)。 结论 透析间期口服适量的华法林能明显延透析患者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并减少患者的导管血栓形成率和感染率。
    计量指标
    上海市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调查分析
    程 烨 林曰勇 叶朝阳 戎 殳 陈 静 梅长林
    2011 (10):  538-54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318 )   HTML ( 0 )   PDF(335KB) ( 722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方法 记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进入血液透析患者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不同血管通路的选择概况,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使用和长期导管插管手术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全年血液透析患者共1102例。其中新入血液透析患者667例(60.5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5例(39.47%),94.94%患者每周透析3次。 667名新入透析患者分别选择临时导管81.26%、长期导管4.20%、AVF14.54%。435名维持透析患者分别选择临时导管1.84%、长期导管13.56%、AVF83.91%、人造血管0.69%。中心共施行AVF手术504例次、长期导管74例次和临时导管301例次:AVF手术中71.83%患者首选左前臂;选择右颈内静脉在长期导管和临时导管中分别为48.65%和87.04%。内瘘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75.40%,肱动脉-正中静脉16.87%,肱动脉-贵要静脉2.98%,桡动脉-贵要静脉2.38%,肱动脉-头静脉2.38%。瘘管吻合方式主要为端端吻合52.60%,端侧吻合36.44%,侧侧吻合10.96%。收治患者AVF发生并发症173例,占总透析人数的15.7%,血栓125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2.25%,其余依次为缺血14.45%,狭窄8.67%,肿胀手4.62%。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07次/1000导管日。 结论 新入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导管比例较大,说明国内患者大多数仍然不能提前准备瘘管。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则绝大多数选择AVF,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相对偏少,留置长期导管后许多患者由于方便性不愿进一步手术。减少内瘘并发症依然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计量指标
    肘部内瘘与腕部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结构的影响
    黄洁波 王 靖 陈 蕾 张 政 于 青
    2011 (10):  542-54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217 )   HTML ( 0 )   PDF(220KB) ( 484 )  
    目的 比较肘部内瘘与腕部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007年10月至2011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分为肘部内瘘组(14例);腕部内瘘组(32例)。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房内径(LAD)、主动脉根部内径(AA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泵控血流量(Qb)、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壁厚度(RWT)及代表左心舒张功能的E/A。 结果 腕部内瘘组LAD较肘部内瘘组稍低[(40.59±4.72) mm 比(42.07±9.17) mm, P<0.05];FS,AAo,LVDd,LVDs,IVST,LVPWT,LVM,LVMI及Qb在两组中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的心脏功能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腕部内瘘相比,肘部内瘘并没有明显影响左心结构,并不成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因此,在腕部内瘘不成功的情况下,可选择肘部内瘘作为长期透析的血管通路。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刘新宇 邹和群 李永强 王晓红 李 宾 张 瑛
    2011 (10):  545-54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226 )   HTML ( 0 )   PDF(210KB) ( 195 )  
    目的 检测60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6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值,并进行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1);透析后QTd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1);回归分析表明,透析后QTd的增幅与K+浓度的变化及HCO3-的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67,P<0.01;r=0.79,P<0.01)。 结论 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透析后QTd进一步增大;QTd增大的机制与K+浓度的快速变化及酸中毒的快速纠正有关。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许 烨 王会玲 陆 石 张金元
    2011 (10):  548-55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268 )   HTML ( 0 )   PDF(229KB) ( 259 )  
    目的 探讨并发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 PEW)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营养指标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改良主观营养评价法(MQSGA),对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营养评分,选择MQSGA>10分者共70例,以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观察体质量指数等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血常规等;EIA法检测血清皮质酮浓度(透析前、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透前空腹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分析营养指标与血清皮质醇及HOMA-IR的相关性。 结果 70例血液透析患者MQSGA平均评分为12.97±2.36;患者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中臂围、中臂肌围等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略低于对照组;皮质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35±3.68)ng/L 比(10.82±14.52)ng/L,P<0.01];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6.4±1.3)mmol/l比 (25.2±9.9)mmol/l,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明显升高[(91.39±0.49)比(5.3±2.70),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皮质酮水平与MQSGA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4,P<0.001),与透析龄、血清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呈一定程度正相关,与中臂围、中臂肌围显著负相关;空腹胰岛素水平和HOMA-IR指数与MQSGA正相关,与体质量指数、中臂围、中臂肌围负相关。 结论 并发PEW的血液透析患者,虽然其血浆白蛋白在正常水平,但患者仍然存在较低体质量指数、肌肉含量较低等;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和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有关。
    计量指标
    连续性血液滤过剂量的选择对危重型横纹肌溶解症预后的影响
    孟建中 李丹丹 贾凤玉 周春华 刘文渊 王素霞 葛彦明 景 颖 岳 冀
    2011 (10):  552-55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261 )   HTML ( 0 )   PDF(239KB) ( 201 )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剂量对危重型横纹肌溶解征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7例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患者随机分为:①A组26例,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②B组21例,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治疗。观察2组治疗24h后血Mb、生化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水平,以及对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Ⅱ)评分值变化;分析2组患者治疗24、48、72、96、120h的TNF-a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①发病24~48h,2组患者低血压、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高钾血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APACHEⅡ评分值均明显好转(P<0.05);29例(61.70%)患者经(9.3±3.7)d治疗进入多尿期。18例患者(38.29%)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A组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50%)明显高于B组(23.81%),P<0.05。③肾功能延迟恢复者中12例(66.66%)经(24.2±4.2)d渡过少尿期,6例死亡(33.33%),死亡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颅脑损伤和二重感染。④肾功能恢复者在治疗24~48h后,TNF-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死亡患者TNF-a水平下降不明显,甚至出现增高的现象;其中B组降低TNF-α水平的时间较A组提前24h;治疗120h后,B组对TNF-α浓度的清除量亦多于A组,而病死率则低于A组(P<0.05)。结论 肾功能延迟恢复是导致本组患者死亡的重要病理基础;HVHF有利于阻遏DIC、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展,为危重型RM患者肾功能的重建争取时间 。
    计量指标
    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并急性肾损伤
    苏 伟 黄 昭 杨 智 王思荣 陈裕胜 于晓春 刘继云
    2011 (10):  556-55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1.10.00
    摘要 ( 283 )   HTML ( 0 )   PDF(221KB) ( 287 )  
    目的 评价采用中性树脂的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至2010年脓毒症合并AKI患者78例,其中联合治疗组(L组)32例,单纯血液滤过组(S组)46例。L组先行血液灌流治疗,再行血液滤过治疗,S组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48、72h监测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多巴胺用量(DA)、血肌酐水平(Scr)、C反应蛋白水平(CRP)、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血红蛋白浓度(Hb)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2组以上指标的变化。 结果 L组患者均能耐受血液灌流治疗,无不良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2组在治疗第24、48、72h时,其APACHEⅡ评分、DA、Scr、CRP及血清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OI、MAP均明显上升(P<0.05)。在治疗第24、48、72h时,L组的APACHEⅡ评分、DA、Scr、CRP及血清IL-6水平均低于S组(P<0.05),而OI和MAP均高于S组(P<0.05),但2组间IL-10水平、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 采用中性树脂的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可降低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多巴胺用量、CRP及IL-6水平,提高OI及MAP,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而对30d生存率、IL-10水平、Hb浓度及Plt计数无影响。
    计量指标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许 焱 史 振伟
    2011 (10):  560-563. 
    摘要 ( 247 )   HTML ( 0 )   PDF(163KB) ( 599 )  
    计量指标
    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研究进展
    胡普平 杨 涛 王玉柱
    2011 (10):  564-566. 
    摘要 ( 427 )   HTML ( 0 )   PDF(145KB) ( 556 )  
    计量指标
    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诱发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殷 俊 袁伟杰
    2011 (10):  567-569. 
    摘要 ( 255 )   HTML ( 0 )   PDF(135KB) ( 335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解读
    贾凤玉 孟建中
    2011 (10):  570-575. 
    摘要 ( 261 )   HTML ( 1 )   PDF(239KB) ( 456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蒙如庆 曾秋锦 覃 勋 牙秋艳 麦秋萍
    2011 (10):  576-577. 
    摘要 ( 258 )   HTML ( 0 )   PDF(138KB) ( 215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郑晓艳 蔡元如 蔡淑华 任 珍
    2011 (10):  578-579. 
    摘要 ( 261 )   HTML ( 0 )   PDF(140KB) ( 316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低钾血症致横纹肌溶解合并急性肾衰竭1例
    王汉清 路建饶 易 扬 顾 波 宣 怡
    2011 (10):  580-580. 
    摘要 ( 261 )   HTML ( 0 )   PDF(109KB) ( 162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