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
    应关注血管通路远期并发症及其处理
    袁伟杰
    2009 (6):  291-293. 
    摘要 ( 501 )   HTML ( 1 )   PDF(213KB) ( 195 )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的策略和技术问题
    王 莉 何 强
    2009 (6):  294-296. 
    摘要 ( 473 )   HTML ( 0 )   PDF(197KB) ( 158 )  
    计量指标
    透析患者永久导管失功的原因及对策
    李海明 陈 靖
    2009 (6):  297-300. 
    摘要 ( 510 )   HTML ( 0 )   PDF(280KB) ( 175 )  
    计量指标
    论著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探讨及预防
    于 青 张郁苒 池 琦 郁佩青 袁伟杰
    2009 (6):  301-304. 
    摘要 ( 1077 )   HTML ( 0 )   PDF(257KB) ( 268 )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 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失功原因与处理
    石宏斌 徐 航 梁冰茕 魏 乐
    2009 (6):  305-308. 
    摘要 ( 720 )   HTML ( 0 )   PDF(268KB) ( 246 )  
    【摘要】目的 提高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失功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方法 分析15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其中36例为长期双腔导管,120例为临时双腔导管。结果 导管失功有两大类:①导管通路功能障碍22例,原因以导管血栓形成为主(占59%),导管纤维外鞘形成是长期双腔导管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导管使用过程发生;于置管后即刻发生者多由导管打折、贴壁等技术因素引起;②导管相关性感染27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N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临时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长期导管,且留置越久,临时导管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 导管内血栓形成是两类导管通路障碍的主要原因,长期双腔导管发生障碍的重要原因还有纤维外鞘;临时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及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影响感染的因素还有糖尿病和置管部位;需长期留置导管时,应用带涤纶套的导管可明显减少感染。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血浆置换术后继发多尿症1例
    黄裕红 陈 斌 皮 智
    2009 (6):  308-308. 
    摘要 ( 472 )   HTML ( 0 )   PDF(64KB) ( 189 )  
    计量指标
    论著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符 晓 朱笑萍 吴 鸿 袁 芳 陈 星
    2009 (6):  309-312. 
    摘要 ( 663 )   HTML ( 0 )   PDF(273KB) ( 225 )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和处理,总结其经验。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1251例,留置中心导管1269例次。其中,置入股静脉409例,颈外静脉544例,颈内静脉285例,永久性置管31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平均3周,颈内、外静脉平均4月,永久性置管平均11月。置管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为误穿动脉(2.36%)、局部血肿(2.13%)和渗血(1.2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感染(6.38%)和导管流量不足(5.04%)。感染包括局部感染(6.38%)和导管感染(2.83%),股静脉置管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0.27%和3.67%,是股静脉留置时间最短的主要原因。颈内、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局部感染者每日消毒换药,导管感染者采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尿激酶1万单位封管,封管2~3次症状缓解者继续封管2周,无效则拔管。导管流量不足原因有导管贴壁、打折或导管内血栓形成,以双腔导管多见。导管异位以颈外静脉置管者多见(2.57%),主要和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应注意其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影响
    白 丽 王立燕 孟宪华 檀 敏 燕 宇
    2009 (6):  313-315. 
    摘要 ( 644 )   HTML ( 1 )   PDF(184KB) ( 173 )  
    【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Qb)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Qa)的影响。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前臂标准内瘘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21例,正确进行内瘘穿刺及连接HD02超声稀释血液透析监测仪。在透析开始后30min及结束前30min,分别将泵控血流量调至200、250、300ml/min,调整时间间隔为4min,在每一泵控血流量稳定2min后检测内瘘血流量, 并观察心率、血压。 结果 在上述不同的Qb下,透析开始30min后Qa分别为:(1123.0±457.9)ml/min、(1093.9±449.8)ml/min、(1153.9±436.3)ml/min(各组间P>0.05);透析结束前30minQa分别为:(1083.9±420.9)ml/min、(1042.3±413.8)ml/min、(1039.2±392.7)ml/min(各组间P>0.05);患者心率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透析开始及结束前,在泵控血流量200~300ml/min的范围内,内瘘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压与心率稳定,间接反映了心功能的稳定性。
    计量指标
    血栓弹力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中的作用
    刘 芳 任万军 靖永胜 王小平 刘子栋
    2009 (6):  316-318. 
    摘要 ( 664 )   HTML ( 0 )   PDF(191KB) ( 181 )  
    【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检查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患者50例,按内瘘是否堵塞分为两组,内瘘堵塞组(A组)和未堵塞组(B组),回顾性检查血栓弹力图,凝血常规和血常规。结果 ①血红蛋白和凝血常规各指标在内瘘堵塞组(A组)和对照组(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国际标准化率INR(0.98±0.05) vs (0.98±0.09), P =0.48>0.05;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 (33.78±4.85) vs (32.05±4.15) seconds, P =0.21>0.05;凝血酶原时间PT (11.92±0.64) vs (11.90±1.15)seconds, P=0.48>0.05,血小板数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190.7±40.07)×109/l vs (189.7±42.01)×109/, P =0.04<0.05);②14例内瘘堵塞患者(A组)中经TEC提示高凝状态10例,血小板高度活化4例。36例对照组(B组)中TEC提示高凝状态30例,30例中血小板功能升高16例,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高度活化6例;③血栓弹力图(TEG)中,R,K,ANGLE,CI值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明显提示内瘘堵塞组(A组)的高凝状态。结论 血栓弹力图与其他常规凝血检查比较更能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高凝状态,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血栓形成倾向监测有很大的帮助。
    计量指标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关系
    陈卫东 张 燕 常保超 杨 萍
    2009 (6):  319-321. 
    摘要 ( 496 )   HTML ( 0 )   PDF(213KB) ( 180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大鼠自体内瘘模型制备及内瘘狭窄的实验研究
    华 参;叶朝阳 董哲毅 高 翔 吉程程 付莉莉 华振浩
    2009 (6):  322-325. 
    摘要 ( 638 )   HTML ( 0 )   PDF(346KB) ( 200 )  
    【摘要】目的 吻合口内膜增生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我们设计了大鼠模型研究其进程及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行右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端端吻合,术后14,28天处死,取近吻合口静脉、动脉组织,行HE染色,弹力、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PCNA、TGF-β1、NF-κB免疫组化。结果 内瘘吻合术后14天近吻合口静脉端见明显的内膜增生,呈息肉样增生,其中平滑肌细胞增生活跃,大量胶原纤维沉积,28天管腔明显狭窄。特殊染色见术后14、28天近吻合口静脉内弹力层不连续。PCNA、NF-κB在近吻合口静脉壁中膜和外膜高表达,在14天达到一个高峰,在28天观察期内仍持续高表达。TGF-β1在外膜基质高表达。结论 大鼠右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端端吻合可模拟内瘘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短期内可见明显内膜增生等病理表现,是一种合适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动物模型,显示TGF-β1,NF-κB参与了内瘘内膜增生病理过程。
    计量指标
    PiT-1在高磷血症导致慢性肾衰竭大鼠血管钙化中的表达
    江 瑛 王 梅
    2009 (6):  326-330. 
    摘要 ( 615 )   HTML ( 1 )   PDF(310KB) ( 193 )  
    【摘要】目的 观察胸主动脉组织PiT-1在高磷血症导致慢性肾衰竭大鼠血管钙化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36只Wistar雄性大鼠首先分为假手术组(9只)和5/6肾切除组(27只),普通饮食喂养4周,建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之后慢性肾衰竭大鼠给予高磷饮食喂养10周,同时随机分为①模型组(n=9,NX-HP);②PFA阻断组(n=7,NX-HP+PFA):高磷饮食同时隔天腹腔注射PFA0.15g/kg;③生理盐水对照组(n=6,NX-HP+NS):高磷饮食同时隔天腹腔注射与PFA等量的生理盐水。10周后全部大鼠处死,摘取胸主动脉全段,上段用于组织钙含量检测,中段-80℃冻存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检测PiT-1和血管钙化标记物Cbfα-1的表达,下段用10%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行Von Kossa染色。同时经腹主动脉留全血检测Pi、Ca,及1,25(OH)2D3。结果 慢性肾衰竭大鼠高磷饮食喂养10周三组血肌酐、血磷、血钙和1,25(OH)2D3水平无差异;PFA阻断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PiT-1的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01),Cbfα-1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01),血管钙化程度减轻。结论 在慢性肾衰竭高磷环境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的PiT-1介导了磷的转运,诱导了Cbfα-1的表达,促进了血管钙化的发生。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维持性血液透析应用肝素致脱发1例
    周观彦 方海燕 余 霞
    2009 (6):  330-330. 
    摘要 ( 473 )   HTML ( 0 )   PDF(54KB) ( 172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更新版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叶朝阳 戴 兵
    2009 (6):  331-334. 
    摘要 ( 507 )   HTML ( 0 )   PDF(278KB) ( 232 )  
    计量指标
    综述
    人工血管移植内瘘内膜增生防治进展
    王 浩 陆 石
    2009 (6):  335-338. 
    摘要 ( 475 )   HTML ( 0 )   PDF(256KB) ( 181 )  
    计量指标
    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研究进展
    田 浩 郁正亚
    2009 (6):  339-341. 
    摘要 ( 473 )   HTML ( 0 )   PDF(212KB) ( 178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输出量的影响
    刘 春 彭献代 周泽梅 王 倩 余 慰 计 蕾 颜俊峰 张建儒
    2009 (6):  342-343. 
    摘要 ( 476 )   HTML ( 0 )   PDF(126KB) ( 178 )  
    计量指标
    动静脉内瘘术对30例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超声观察
    孙蔚明 郭一丹 杜 晔
    2009 (6):  344-346. 
    摘要 ( 482 )   HTML ( 0 )   PDF(202KB) ( 187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