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周圣瑜 张 凌 杨莹莹 陈志文 强靖雅 赵 媛
2024 (09):
655-65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9.004
摘要
(
125 )
PDF(471KB)
(
14
)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不同治疗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时间分为2、3、4 h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凝血功能、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凝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99例肝衰竭患者,136例次治疗。3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7,P=0.012),其中2 h组与4 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296,P=0.001),2 h组与3 h组(t=1.783,P=0.078)、3 h组与4 h组(t= -1.244,P=0.2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比例(F=1.994,P=0.369)、白蛋白变化比例(F=2.411,P=0.300)、血小板变化比例(F=3.736,P=0.369)及凝血事件发生率(χ2=0.856,P=0.7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段胆红素下降比例:4 h组内0~2 h为(25.35±5.92)%,2~3 h为(3.29±3.29)%,3~4 h为(1.8±3.99)%;3 h组内0~2 h为(24.02±10.31)%,2~3 h为(3.96±3.91)%。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DPMAS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胆红素清除呈现治疗前2 h最高,随时间延长清除比例逐渐衰减的特点。与治疗2 h组相比,治疗3 h与治疗4 h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例升高,3组在APTT、白蛋白、凝血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建议DPMAS的单次治疗时间应至少保证2 h,可延长至4 h。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