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1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3-02-12 上一期    下一期
    短篇报道
    肝素钠致血透患者头痛一例报告
    蔡琴 罗顶世
    2013 (02):  0-0. 
    摘要 ( 514 )   HTML ( 10 )  
    患者男,40岁,因全身乏力,食少,恶心,呕吐一周入院。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肾衰竭,CKD5期,给予血液透析治疗。首次行无肝素法透析,无不良反应发生,后来使用肝素抗凝法血液透析,均发生头痛,难以忍受,透后2小时头痛消失,2月后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而使用无肝素法透析,头痛消失,当再次使用肝素抗凝后,头痛再次出现,从而考虑头痛与使用肝素钠有关,此后,一直使用无肝素法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至今
    计量指标
    专题
    急性肾损伤透析治疗的抗凝策略
    季大玺
    2013 (02):  59-60. 
    摘要 ( 160 )   HTML ( 0 )   PDF(127KB) ( 546 )  
    急性肾损伤透析治疗的抗凝策略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治疗抗凝状态的监测
    黄雯 赵慧颖
    2013 (02):  61-62. 
    摘要 ( 144 )   HTML ( 0 )   PDF(190KB) ( 347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情况研究
    王新文,陈浩,李文宏,杜艾蛟,乔丽,王晋文
    2013 (02):  63-6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346 )   HTML ( 2 )   PDF(209KB) ( 380 )  
    【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剌置管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以来需要行颈内静脉穿剌插管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在穿剌前、穿剌过程中应用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并实时记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情况,观察局部麻醉效果、穿剌是否顺利、穿剌导丝进入长度情况,分析心律失常与相关观察因素的关系。结果 29/100(29%)在穿剌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导丝进入血管的长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身高、局部麻醉效果、穿剌顺利与否及电解质、PH值、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等无关。心律失常多表现为房性及室性早博,以房性早博多见。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剌插管过程中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导丝过深插入有关,避免过度插入导丝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肝素封管诱发肾穿术后出血病例报告
    张健
    2013 (02):  65-65. 
    摘要 ( 265 )   HTML ( 0 )   PDF(99KB) ( 217 )  
    当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有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期等)时,常常使用无肝素透析,可以有效防止全身肝素化,减少出血风险;但这部分患者使用临时或长期中心静脉导管透析时,为防止管腔内、外出现血栓,影响导管使用寿命,临床往往采用肝素封管,这时难免有部分抗凝药物扩散到血液循环中,这些抗凝药物是否会增加病人出血风险,目前国内外报道并不一致,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肾穿术后行无肝素透析出现肾脏延迟出血的病例做一汇报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不同分期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研究
    魏媛媛,程文荣,梁志锋,马迎春,张莉,祁长凤,刘松怀
    2013 (02):  66-6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54 )   HTML ( 0 )   PDF(219KB) ( 176 )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不同分期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肾内科就诊的CKD患者,根据基于肌酐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公式估测的GFR(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CKD1~2期组、CKD3~4期组、CKD5期组,其中CKD5期组又根据透析与否分为CKD5期非透析组、CKD5期透析组。应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进行认知功能水平的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CKD不同分期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103例CKD患者,包括CKD1~2期31例,平均年龄(54.77±12.70)岁;CKD3~4期25例,平均年龄(62.24±14.36)岁;CKD5期非透析组10例,平均年龄(60.03±12.10)岁;CKD5期透析组37例,平均年龄(65.00±14.41)岁。随着eGFR的下降,CKD不同分期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呈现部分下降的趋势,四组之间在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方面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CKD不同分期的患者,随着eGFR的下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
    计量指标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海燕,谌卫,郭志勇,于光,梅小斌,边琪,赖学莉
    2013 (02):  70-7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63 )   HTML ( 0 )   PDF(223KB) ( 170 )  
    【摘要】目的 调查评估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可能影响CK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 方法 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The EuroQol Group’s 5-domain 3 level questionnaire,EQ-5D-3L),对CK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被调查者一般信息及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并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影响CKD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 结果 EQ-5D-3L中可视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情况与健康描述系统评估结果一致,且VAS得分与年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血磷(P)、钙磷乘积(Ca•P)、铁蛋白、尿蛋白/尿肌酐呈负相关,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载脂蛋白A1(ApoA1)呈正相关。结论 本中心应用EQ-5D-3L进行的调查提示,CKD患者中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沮丧状态,肾功能情况、贫血及微炎症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也进一步验证这一简明易行的量表反映肾脏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效能。
    计量指标
    降钙素原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王芳,潘淼,李大勇,刘小华, 陈晶,谢鸣部,黄智敏,郑佩兰,韦永光
    2013 (02):  74-7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06 )   HTML ( 0 )   PDF(240KB) ( 356 )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怀疑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样后拔除导管,同时留取血培养及导管标本。结果:CRBSI组和非CRBSI组拔管时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7.16±5.84μg/L和0.97±1.44μg/L(P<0.001),而血白细胞计数(WBC)值及CRP值则无明显差别。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影响因素匹配研究
    李彩凤,许树根,沈淑琼,梁萌
    2013 (02):  78-8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26 )   HTML ( 0 )   PDF(229KB) ( 523 )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46例首次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2选择与其同期行动静脉内瘘术且入组时内瘘功能仍良好的患者92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各项临床和生化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糖尿病、内瘘部位、血管吻合方式、透析次数、透析时间、低血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甘油三酯、钙磷乘积、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用左卡尼汀等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和钙磷乘积高是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使用左卡尼汀是保护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使用左卡尼汀者动静脉内瘘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96天,未使用者为272天,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 糖尿病、钙磷乘积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相关,长期使用左卡尼汀可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梅,黄雯,岳英,孟秀云
    2013 (02):  82-8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90 )   HTML ( 0 )   PDF(220KB) ( 448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原因。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99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住院患者的住院原因,比较住院和非住院患者的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糖、透析前血肌酐、透析前血钾、血浆白蛋白、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透析充分性(KT/V值)等临床指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个月中,99例患者59人有住院记录;共计住院106例次,平均住院次数为1.07±1.22次;每次住院时间28.27±24.73天;住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住院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住院组(66.6±12.62 vs.56.63±13.16,p=0.00)岁,住院组透析前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非住院组(804.05±226.01 vs.954.80±226.35,p=0.03)μmol/L和 (33.13±4.16 vs.37.30±3.33,p=0.000)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透析龄和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β=-0.03和-0.413)。结论:心血管系统疾病仍然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首要原因,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和低透析龄是影响其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计量指标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静脉血栓的解剖分布及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任重,赵海霞,崔天蕾,付平
    2013 (02):  86-8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72 )   HTML ( 1 )   PDF(221KB) ( 562 )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血栓的解剖分布及其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狭窄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有右颈内静脉置管史的127患者的CTA血管成像、置管时间、置管次数、血脂、血红蛋白、血白蛋白等相关影像学资料、置管相关数据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影像学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统计血栓组患者血栓的解剖位置分布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CTA结果分为血栓组66例,非血栓组61例。血栓组中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者43例,右无名静脉狭窄者15例,锁骨下静脉狭窄者4例,上腔静脉狭窄者4例;血栓组的导管留置时间、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胆固醇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置管次数及高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关血栓依次最常见于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对于无内瘘使用禁忌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右颈内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降低导管留置时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
    计量指标
    乳酸盐置换液在危重病人CRRT中的应用价值
    杨贵荣,程芮,张杰
    2013 (02):  90-9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2.00
    摘要 ( 157 )   HTML ( 1 )   PDF(196KB) ( 342 )  
    【摘要】 目的 评价乳酸盐置换液在危重病人CRR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ICU 行CRRT治疗的63例危重病人(乳酸盐置换液组34人,碳酸氢盐置换液组29人),于治疗前、治疗24h和48h测定血乳酸、PH、BE、HCO3-、平均动脉压(MAP)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乳酸盐组在CRRT治疗24h、48h后,乳酸呈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意义差别。碳酸氢盐组CRRT治疗24h后,乳酸即下降,至48h乳酸较治疗前均达到显著意义差异(P<0.05)。血PH值、BE和HCO3-在CRRT治疗后24h、48h两组均显著升高。血清肌酐在治疗24h后两组均显著下降,48h下降更为显著,而平均动脉压和钠离子在治疗过程中无统计意义差别。除乳酸、BE外,CRRT 48h后乳酸盐组和碳酸氢盐组各时间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酸盐置换液不升高血乳酸,在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稳定内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乳酸盐置换液可以安全地用于危重病人的CRRT治疗。
    计量指标
    综述
    维生素D缺乏与危重病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现状
    钱璟,丁峰
    2013 (02):  94-97. 
    摘要 ( 115 )   HTML ( 0 )   PDF(153KB) ( 222 )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及危重人群中都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并且其缺乏程度与死亡率的增加相关。本文将对维生素D生化代谢、维生素D缺乏现状以及与死亡率的关系作一个综述,重点阐述危重病人群维生素D缺乏与死亡率的关系。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陈晓洁,万启军,何永成
    2013 (02):  98-99. 
    摘要 ( 189 )   HTML ( 1 )   PDF(119KB) ( 167 )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较高,研究发现[1]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血液透析中心HCV的感染率大约27.0%~69.4%,即便在美国也高达8.4%。研究表明[2、3]HCV感染不但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而且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移植肾的存活率[4]。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易感因素的相关研究,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量指标
    血管中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杨俊伟
    2013 (02):  100-103. 
    摘要 ( 142 )   HTML ( 0 )   PDF(184KB) ( 263 )  
    计量指标
    维生素D缺乏与ESRD的预后
    吴姝焜,王莉
    2013 (02):  104-106. 
    摘要 ( 179 )   HTML ( 0 )   PDF(127KB) ( 263 )  
    维生素D,特别是其活性代谢产物—活性维生素D3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的重要激素。CKD进展至ESRD的过程中由于1α羟化酶缺乏,体内活性维生素D3水平降低,出现持续的高甲状旁腺激素血症,这与骨病、心血管疾病、免疫抑制和ESRD患者的高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M Wolf[1]等人对825名血透患者测量25(OH)D水平发现,78%存在维生素D缺乏,18%存在重度维生素D缺乏。同样的,Beena Bansal等人[2]测量45名血液透析患者的血Vitamin D水平发现Vitamin D缺乏在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且其中有2/3为重度缺乏。由此可见,Vitamin D缺乏在ESRD患者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多个研究也发现VitD缺乏与ESRD患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血管钙化、感染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就VitD缺乏与ESRD患者预后情况做一综述。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及死亡事件分析
    蒲蕾,何强,洪大情,吴姝焜,邓菲,王芳,李贵森,王莉
    2013 (02):  107-109. 
    摘要 ( 251 )   HTML ( 1 )   PDF(137KB) ( 440 )  
    【目的】:分析在我科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住院及死亡情况,及影响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及死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科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三月以上的患者共310名,登记其在此期间住院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患者住院和/或死亡作为不良事件,分析下列指标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包括:性别,年龄,HD病程,BMI,血压, CRP,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kt/v, 白蛋白,血红蛋白,钙化评分,PTH,钙,磷。均数间比较使用t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住院及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观察期间共有106名患者发生了146人次住院,住院率为1059住院次/1000病人年。导致患者住院前三位的原因是:感染(45.8%),心脑血管并发症(22.6%),血管通路问题(8.9%)。2)观察期间共有30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9人/1000病人年。导致患者死亡第一位的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56.6%),其次为感染相关死亡(23.3%)。3)最终208名患者纳入危险因素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组年龄及血管钙化水平明显高于无终点事件组(p<0.01),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无终点事件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大、低血浆白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037,0.899,0.980)。【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发生率高,感染及心脑血管事件是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前两位原因。年龄大,低血红蛋白及低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骨化三醇冲击疗法治疗继发性甲旁亢脱发一例
    汪永辉 汪贤聪 刘建国 夏悦 朱锐
    2013 (02):  114-114. 
    摘要 ( 347 )   HTML ( 0 )   PDF(91KB) ( 165 )  
    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继发性甲旁亢导致脱发,疗效显著。
    计量指标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置入双腔长期血液透析留置管1例
    黎晓磊 肖观清 李燕 孔耀中
    2013 (02):  115-115. 
    摘要 ( 189 )   HTML ( 0 )   PDF(131KB) ( 174 )  
    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关键,经中心静脉留置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较少见。我们报道1例经永存左上腔静脉(LSVC)成功置入长期留置管病例。LSVC的存在可能导致导管不容易从左颈内静脉进入左无名静脉、正常上腔静脉,从而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因而对于长期留置管置管术,需重视LSVC的存在。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