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1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3-03-12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治疗的研究进展
    束金莲 刘晓丽 金惠敏
    2013 (03):  0-0. 
    摘要 ( 192 )   HTML ( 9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护理个案报道——增强体力活动改善腹透患者的食欲及营养状况1例
    陈元
    2013 (03):  0-0. 
    摘要 ( 303 )   HTML ( 4 )  
    报道一例成功的腹透患者,其因依从医嘱增加体力活动, 使得食欲和蛋白质能量摄入得到有效改善, 从而肌肉蛋白合成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影响的Meta分析
    胡小红 陶煜 钱一欣 等
    2013 (03):  117-120. 
    摘要 ( 174 )   HTML ( 1 )   PDF(226KB) ( 212 )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维持性血液患者应用左卡尼汀后血脂代谢的变化。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全面收集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纳入标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Jadad评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血透患者应用左卡尼汀组和对照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加权均数差值(WMD)及其95%CI。 [结果](1)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9篇,均为英文文献,研究内容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左卡尼汀治疗或安慰剂对照,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59例,其中左卡尼汀治疗组134例, 对照组125例,随访时间12周至6个月。(2)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卡尼汀组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有降低倾向,但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间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③左卡尼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④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左卡尼汀使用时间大于24周,血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血甘油三酯水平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伴高脂血症亚组进行分析,未发现组间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血透患者应用左卡尼汀对血脂代谢有一定积极影响,且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状态及α酮酸对其影响
    王莉君
    2013 (03):  121-125. 
    摘要 ( 179 )   HTML ( 0 )   PDF(269KB) ( 202 )  
    【摘要】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α酮酸对其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国内70家医院透析患者878例,分别严格推荐饮食蛋白摄入量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患者为1.0-1.2 g/kg/d及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0.8-1.0g/kg/d,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服用α酮酸片:1片/5kg /d(约0.12g/kg/d),持续服药6个月,自身对照观察透析患者治疗前、3个月、6个月后肾脏病生活质量评分(KDQOL-SF-36评分)、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评分)、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及患者主观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临床资料完整的最终随访患者866例,其中MHD患者642例,CAPD患者224例。3-6个月后全部透析患者肾脏病生活质量评分中的9个维度的指标均明显提高, BMI、血浆Alb水平及SGA评分等营养状态指标有明显改善,血磷、PTH水平下降,同时皮肤瘙痒 、口腔异味 、疲乏无力 、头晕头痛 、心慌 、恶心呕吐、失眠等患者临床主观症状均明显减轻(P<0.01)。结论 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状态不佳,α酮酸可改善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矿物质代谢及临床主观症状,从而综合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计量指标
    左房容积指数测定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姜维 周亦伦 沈洋 刘婧 吴亚峰 崔太根孙芳
    2013 (03):  126-129. 
    摘要 ( 470 )   HTML ( 0 )   PDF(245KB) ( 213 )  
    目的 本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测定,探讨测量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PHLIPI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所建议的双平面面积-长度法对101名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左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进行测量,并计算LAVI,同时常规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得出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于心尖四腔位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Mitral In?ow Peak E,E)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Mitral In?ow Peak A,A)之比(E/A Ratio,E/A比值),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 101例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年龄62.6±10.8岁,中位透析龄52(12,218)月。LAVI均值为34.7±14.4ml/m2, LVMI均值为145.5±57.3g/m2,EF均值为63.3%±10.8%,E/A比值均值为0.80±0.27。51例患者(50.6%)左房增大。LAVI与透析龄呈正相关(r=0.267,p=0.042),与LVMI呈正相关(r=0.319,p=0.029);与EF呈负相关(r=-0.311,p=0.033),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346,p=0.013);而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A比值(β=-0.324,p=0.018)是LAVI的独立影响因素。LAVI>32ml/m2患者与LAVI≤32ml/m2 患者相比较,E/A比值显著降低(0.72±0.27 VS 0.88±0.26,P =0.019), EF显著降低(60.0%±10.7% VS 66.8%±9.8%,P =0.024)。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左房扩大。左房结构变化可能是左室充盈压异常的慢性表达,对于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计量指标
    CRRT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状态患者疗效分析
    宋艳东 李志忠 张京梅
    2013 (03):  130-133. 
    摘要 ( 301 )   HTML ( 0 )   PDF(239KB) ( 648 )  
    目的:探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伴低血压状态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08 年6 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81例,其中92例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状态,并有急性左心衰发作,患者心功能按Killip分级为II-III级。全部心衰患者首先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标准药物治疗,静脉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利尿剂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另一组在静脉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行CRRT治疗。探索CRRT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状态患者的疗效。结果:46例常规药物治疗患者,经过积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支持,静脉应用利尿剂及对症治疗,心功能较前逐渐改善,急性左心衰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电解质逐渐维持于正常水平,但改善情况均较CRRT组缓慢。 4例患者于1月内死于心源性猝死。标准治疗组平均重症监护时间为30.75±6.68天,一个月死亡率8.7%,平均住院时间38±7.61天。出院后继续严格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强心并改善心肌重塑,随访至发病后一年,15.22%(7/46)患者间断有劳累性呼吸困难及阵法夜间呼吸困难。46例行CRRT患者中,2例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而中止CRRT,停止CRRT后患者血小板逐渐恢复至8×109/L。血压过低患者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支持。1例因收缩压低于90 mmHg且有脏器灌注不足临床表现,末梢循环差,肢端皮肤湿冷,少尿,终止CRRT。43例行CRRT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衰症状明显减轻。CRRT治疗后血电解质较治疗前显著改善,BNP、CRP明显降低(P<0.05),一周后复测LVEF有所改善(P<0.05),超滤液BNP水平极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于住院1月内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余41例,均在住院20-39天后出院,随访至发病后1年,心功能无恶化,无需长期透析。CRRT组平均重症监护时间22.5±4.48天,一个月死亡率4.35%,平均住院时间30±4.68天。出院后继续严格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强心并改善心肌重塑,随访一年,无心衰再次发作,心功能无恶化,无需长期透析。两组患者一个月死亡率、平均重症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一年中,再发心衰患者人数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并发低血压状态的患者行CRRT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内环境,而且能干预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的发展和预后,使平均重症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1年随访期间心衰发生率显著降低。
    计量指标
    讲座
    应用斜线强化超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与血压节律的影响
    阮彩霞,李伟
    2013 (03):  134-13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3.005
    摘要 ( 147 )   PDF(220KB) ( 302 )  
    【摘要】目的 研究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功能与血压节律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进行MHD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 0 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直线超滤模式,各进行透析2000 例次,观察2 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2 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发生低血压41例次(2.05%),对照组发生低血压278例次(13.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22.321,P=0.000)。结论 应用斜线强化超滤模式进行MHD,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家庭血压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张静 朱虹 甘良英 杨冰 王梅
    2013 (03):  137-14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3.00
    摘要 ( 212 )   HTML ( 2 )   PDF(241KB) ( 248 )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评估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101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诊室血压及家庭血压的情况,并根据家庭血压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 101例患者的家庭血压比透析前诊室血压低(140.5±13.6/76.2±12.8mmHg vs 147.1 ± 14.6/81.5 ±15.9mmHg,P<0.05),透析前高血压的患者为67例(66.3%),通过家庭血压监测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为51例(50.5%)。对于存在家庭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干预(下调干体质量和/或药物调整)后,家庭血压及诊室透析前血压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水平存在差异;家庭血压监测可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评估和治疗中。
    计量指标
    降低透析液钾离子浓度对血清钾离子清除及透析效率的影响
    杨飞 钟波
    2013 (03):  141-144. 
    摘要 ( 146 )   HTML ( 0 )   PDF(256KB) ( 362 )  
    计量指标
    CT下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解剖关系的研究
    周家蕃 梁佩芬 严静宜 吕军
    2013 (03):  145-148. 
    摘要 ( 219 )   HTML ( 0 )   PDF(303KB) ( 261 )  
    目的 研究颈部CT增强扫描下不同平面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以来的颈部CT增强扫描资料,观察高位平面(甲状软骨上缘)、中位平面(环状软骨水平)的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高位平面,颈内静脉主要位于后位及后外位(78.6%-83.9%),与颈总动脉的关系主要是部分重叠(70.5%-71.4%),而在中位平面,颈内静脉主要位于前位及前外位(72.3%),与颈总动脉的关系主要是并行(56.2%-63.4%)。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选择在中位平面相对于高位平面能更好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穿刺并发症。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双罐串联血浆灌流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浆百草枯清除效果的研究
    孙亮 魏路清 李国峰 刘阳 李国强
    2013 (03):  149-151. 
    摘要 ( 187 )   HTML ( 0 )   PDF(215KB) ( 221 )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双罐串联血浆灌流及单罐血浆灌流对血浆百草枯(PPQ)的清除效果,探讨双罐串联血浆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中毒急救中心24 h内就诊的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34例,其中行双罐灌流16例,单罐灌流1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持续血浆灌流治疗,血流速度180 ml/min,血浆流量40 ml/min,每隔3 h更换一次活性炭灌流器,灌流过程中每3小时记录双罐前中后PPQ浓度,分别记为滤前、滤中及滤后浓度。结果 1)百草枯浓度变化:第1次血浆灌流时,双罐(16例)滤前、滤中及滤后的百草枯浓度分别为: 6.70(6.44,4.36)、5.75(3.65,7.53)及4.40(2.55,6.33);单罐(18例)的滤前及滤后浓度为:7.25(5.28,9.15)及5.55 (3.55,7.25)。第2次灌流时,双罐(16例)的滤前、滤中及滤后的百草枯浓度分别为: 4.00(1.55,4.25)、2.70(0.90,3.50)及1.90(0.35,2.85);单罐(18例)的滤前及滤后浓度为:4.50(2.28,6.15)及2.80(0.83,4.98)。第3次双罐(8例)的滤前、滤中及滤后浓度为: 2.00(1.03,2.70)、1.50(0.68,2.15)及0.95(0.45,1.70);单罐(15例)的滤前及滤后浓度为3.10(0.97,4.60)及2.30(0.40,3.35)。第4次双罐(6例)的滤前、滤中及滤后浓度为:1.14±0.96,0.87±0.78及0.65±0.67;单罐(11例)的滤前及滤后浓度为:1.90(0.79,3.05)及0.90(0.45,2.40)。 2)各罐对百草枯的清除速度:第1次灌流时,双罐、罐1及罐2对百草枯的清除速度为:14.36±5.72,8.01±4.04及8.49±3.77;单罐为:10.37±5.67。第2次双罐、罐1及罐2对百草枯的清除速度为:21.53±7.74,12.91±7.76 及16.12±7.23;单罐为:15.58±8.14。第3次双罐、罐1及罐2的清除速度为:18.39(14.29,25.84),9.26(8.96,12.21)及10.25(7.38,19.00);单罐为:15.54±8.39。第4次双罐、罐1及罐2的清除速度为:19.17(13.33,25.61),9.35(4.42,13.14)及13.45(8.22,11.28);单罐为:11.43(6.86,14.74)。结论 与单罐血浆灌流相比,双罐血浆灌流可明显提高血浆百草枯的清除速度,可能是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一个手段。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浆膜腔积液42例的临床分析
    周祖莲 赵通武 冉思成 彭侃夫
    2013 (03):  152-153. 
    摘要 ( 239 )   HTML ( 0 )   PDF(161KB) ( 239 )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浆膜腔积液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浆膜腔积液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年内26例浆膜腔积液消失,11例积液减少,5例死亡。结论 血透患者并发浆膜腔积液有多种因素参与,主要与血液透析不充分有关。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予以血液滤过、营养支持、抗感染、浆膜腔穿刺抽液等综合治疗可减少浆膜腔积液的发生。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成功救治急性蜂蜜中毒7例临床分析
    刘丽茹 秦利强 何敏华 崔敏 何思平 李雯 王聪 李鹏飞
    2013 (03):  154-155. 
    摘要 ( 132 )   HTML ( 0 )   PDF(165KB) ( 202 )  
    计量指标
    讲座
    CKD患者高磷血症治疗进展---新型磷结合剂的应用
    袁群生 郑法雷
    2013 (03):  156-158. 
    摘要 ( 152 )   HTML ( 0 )   PDF(167KB) ( 1293 )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的现状与展望
    李明旭,周春华
    2013 (03):  159-163. 
    摘要 ( 124 )   HTML ( 0 )   PDF(229KB) ( 931 )  
    计量指标
    综述
    透析患者的高血压-非容量依赖因素
    许焱 史振伟 王质刚
    2013 (03):  164-166. 
    摘要 ( 144 )   HTML ( 0 )   PDF(182KB) ( 355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北美血管通路协会血液净化血管通路标准化定义解读
    张丽红 王玉柱
    2013 (03):  167-169. 
    摘要 ( 152 )   HTML ( 3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CRRT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王好 崔俊
    2013 (03):  170-173. 
    摘要 ( 136 )   HTML ( 0 )   PDF(207KB) ( 1009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急性敌敌畏中毒迟发型周围神经病变1例救治体会
    胡守亮1 王丹2 姜鸿1 雷清凤1 程骏章1
    2013 (03):  174-174. 
    摘要 ( 130 )   HTML ( 0 )   PDF(134KB) ( 152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