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12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3-06-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
    从机体钙平衡看血液透析液钙浓度的合理选择
    左力
    2013 (06):  291-292. 
    摘要 ( 245 )   HTML ( 1 )   PDF(143KB) ( 766 )  
    当血清钙浓度发生变化时,必将通过影响包括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内的多种措施,使血清钙趋向正常范围。血液透析可导致血清钙的剧烈波动,后者又导致透析过程中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剧烈变化,久之导致对甲状旁腺增生或抑制的影响。虽然血清钙变化剧烈,但机体从透析获得或丢失的钙量并不大。因此,原则上,应当避免透析过程中血清钙的剧烈变化,因此1.25mmoL/L和1.75mmoL/L透析液钙浓度不适合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液钙浓度以在1.25 - 1.50mmoL/L之间并接近1.50mmoL/L为宜。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与心脏重构和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王菁,刘丽秋
    2013 (06):  293-29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225 )   HTML ( 1 )   PDF(254KB) ( 521 )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将实验组中患者分为hsCRP 正常组和hsCRP 升高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与A 峰比值(E/A),测量心排出量(CO);结果:与hsCRP 正常组相比, hsCRP 升高组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hsCRP 升高组患者 LAD、LVDd、LVDs、LVPWT、IVST 和LVMI均高于hsCRP正常组( P< 0.05) , hsCRP升高组LVEF、E/A和CO 低于hsCRP正常组(P<0.01);hsCRP 升高组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及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发生率高于hsCRP 正常组(P<0.01);血清炎症因子与心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IL6、T NF-α分别与LAD、LVDd、LVDs、LVPWT、IVST、LVMI呈正相关(P< 0.05)。hsCRP、IL6、TNFα分别与LVEF、E/A、CO 呈负相关, 白蛋白与LVEF呈负相关(P< 0.05) , hsCRP与IL6、TNFα呈正相关(P< 0. 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可能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提示作用。
    计量指标
    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异性与CRP水平及腹膜转运特性间的关系
    刘桂凌,郝丽,王道洋,李丹丹,江冬瑞,解翔
    2013 (06):  297-30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37 )   HTML ( 0 )   PDF(235KB) ( 185 )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maintenance peritoneal dialysis, MPD)患者的腹膜转运特性与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颈动脉(carotid)内膜-中层厚度变异性(intima-media thickness variability, IMTV)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随访的维持性腹膜透析6个月以上的患者56例,排除了腹膜炎症、肿瘤、原发性高血压、近3月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通过PET将患者分为高通透性组(D/P>0.65)和低通透性组(D/P≤0.65)组。根据PET结果制定PD处方,使每周肌酐清除率CCr>50L/W.1.73m2,KT/V≥1.7。同时测定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压。并予以颈动脉内膜血管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variability ,IMT)。6个月后,再次测定上述血清指标及行超声检查,血检指标取两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计算6个月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异性(IMTV),分析不同腹膜转运特性患者体内Hs-CRP水平、Scr、血压、TCH、HDL、IMT、IMTV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影响IMTV的因素。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MPD高通透性组患者的Hs-CRP水平、平均动脉压(MAP)、IMTV等明显高于低通透性组(P<0.05),HDL水平明显低于低通透性组(P<0.05),而IMT无明显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患者体内IMTV与Hs-CRP水平、MAP、腹膜的通透性(D/P值)等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与SBP、DBP、TCH无关。③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IMTV的独立危险因素有Hs-CRP水平、D/P值。结论:①高通透性组的微炎症状态重于低通透性组,微炎症状态和腹膜转运特性是影响MP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异性的主要因素。②控制PD患者尤其是腹膜高转运状态PD患者体内的微炎症水平是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异性、延缓动脉硬化、减少MPD患者心血管事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计量指标
    氢氯吡格雷与双嘧达莫预防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失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刘金彦,周清华,周生国,吴玉梅,刘金荣,朱彬
    2013 (06):  301-30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91 )   HTML ( 0 )   PDF(251KB) ( 315 )  
    摘要 目的 比较氢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对预防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失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05月期间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氢氯吡格雷治疗组(A组),双嘧达莫治疗组(B组),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移植静脉内瘘的通畅率、狭窄率、动脉吻合口内径、静脉吻合口内径、动脉段内径(距动脉吻合口3cm)及静脉段内径(距静脉吻合口3cm)等指标,以及药物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使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病例30例,其中A组16例,B组14例。A组治疗3个月、6个月的通畅率均较B组的高,狭窄率均较B组的低。其中A组治疗6个月的通畅率(81.25%)较B组(35.71%)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4),A组治疗3个月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内径较B组略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应时段移植静脉动脉段内径(距动脉吻合口3cm)及静脉段内径(距静脉吻合口3cm)差异无显著性;A组治疗6个月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内径较B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41、0.042),相应时段移植静脉动脉段内径(距动脉吻合口3cm)及静脉段内径(距静脉吻合口3cm)略大,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氢氯吡格雷预防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双嘧达莫,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徐丰博,刘惠兰
    2013 (06):  305-30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30 )   HTML ( 0 )   PDF(245KB) ( 123 )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FGF23的水平及其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稳定MHD患者40例,健康对照20人。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FGF23和1,25二羟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同时测定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Ca2+)、磷(P3-)、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等指标。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测,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值将透析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及非肥厚组。结果 (1)透析患者血清LogPTH、Log 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og1,25-(OH)2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og FGF23、LogPTH水平在左室肥厚组显著高于非肥厚组。(3)LVMI与Log FGF23、LogALP呈正相关。(4)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og FGF23和LogALP是影响左室肥厚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FGF23明显升高,且FGF23升高和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计量指标
    尿血管紧张素原在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肾损害中的意义
    庄震,白琼,阿拉塔,史均宝,郑丹侠,王悦
    2013 (06):  309-31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38 )   HTML ( 0 )   PDF(230KB) ( 243 )  
    摘要:目的:探讨尿血管紧张素原(urinary angiotensinogen,UAGT)在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102例不伴高血压、未服用RAS阻断剂的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UALB/Cr)分为尿蛋白阴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1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人口学资料、生化指标,ELISA法检测UAGT。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尿蛋白阴性组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肌酐(UAGT/Cr)即显著升高(p<0.001),伴随舒张压显著升高和eGFR显著降低(p<0.01),大量蛋白尿组患者这种差异进一步明显,相关分析显示UAGT/Cr与舒张压、UALB/Cr独立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UAGT是eGFR降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尿AGT在不伴高血压且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即开始升高,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进一步升高,且可能与肾损害进展相关。尿AGT有可能成为预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早期指标。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肾病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原因分析
    王英,贾艳丽,孙懿
    2013 (06):  313-31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50 )   HTML ( 0 )   PDF(217KB) ( 394 )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次透析时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并分析未使用内瘘的原因。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0月1日到2012年9月30日于我院行MHD的所有患者,调查首次透析时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为内瘘组和深静脉导管组。比较两组临床各项指标,分析未使用内瘘的原因。结果 研究期内开始MHD治疗的患者共160例,内瘘组32例,深静脉导管组128例。深静脉导管组患者在年龄、首次透析时合并心衰的患者比例、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行急诊透析比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专科随诊以及血色素(Hb)水平不同于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透析未使用内瘘的主要原因有,在肾脏专科随诊但未及时建立血管通路占30.5%,非专科随诊患者占30.0%;多年前知道有肾脏受损但是一直未复查造成诊治延误占16.4%;在CKD3~4期基础上急性加重占15%。导致CKD3~4期急性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心衰。结论 绝大部分终末期肾病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位为深静脉导管,未使用内瘘的原因有多种,这些因素大部分为可调节因素。
    计量指标
    树脂吸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徐玉祥,周青溢,孙巨军,肖鹏,贺晓雯,张九芝,范丽,杨少伟,李静然
    2013 (06):  316-31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141 )   HTML ( 1 )   PDF(246KB) ( 145 )  
    目的 探讨树脂吸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难治性高血压患者RAS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64例维持性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人,即HD组:每例患者每周2-3次HD治疗(每次4 h);HD+HP组:每例患者在HD治疗基础上,每周1次HD+HP治疗(每次2 h HP+2 h H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末血压、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情况。结果 1. HD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清PRA、ATII及PTH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2. HD+HP组治疗后血压、血清PRA、ATⅡ及P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各指标均较HD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较单纯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使维持性血液透析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计量指标
    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观察
    陈明喆,陈健,陈伟
    2013 (06):  320-32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206 )   HTML ( 0 )   PDF(223KB) ( 317 )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原位取栓手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动静脉内瘘成熟并使用后发生血栓栓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两组均行原位取栓术和内瘘吻合术,对照组在手术1月后使用内瘘,而实验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使用内瘘,比较两组内瘘1年内的血流量、使用时间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1)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流量,均达到235ml/min及以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的内瘘使用时间均超过了1年;(3)对照组出现8例动脉瘤、9例吻合口狭窄,实验组出现2例动脉瘤、3例吻合口狭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管阻塞。结论 动静脉内瘘原位取栓术后的早期使用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尽早使用内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高糖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ILK及CTGF表达的影响
    孙立霞,马健飞,邓文艳
    2013 (06):  323-32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6.00
    摘要 ( 398 )   HTML ( 0 )   PDF(256KB) ( 116 )  
    目的 研究高糖作用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情况,为防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及传代培养RPMC,经鉴定后第2代用于实验。细胞随机分组:(1)正常对照组;(2)高糖组:不同浓度的高糖(1.5%、2.5%、4.25%)作用24h;2.5%高糖分别作用RPMC 12h、24h、48h、72h。实时定量PCR检测ILK及α-SMA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ILK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TGF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可刺激RPMC ILK及α-SMA的表达增高(均P<0.05),高糖诱导RPMC CTGF的表达增高(P<0.05)。 结论 高糖可上调RPMC ILK、CTGF及α-SMA的表达。ILK及CTGF参与了高糖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腹膜纤维化过程,为防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血液净化为主导的综合降温方案在重症中暑早期的应用
    池锐彬,张素玮,魏远辉,刘力新
    2013 (06):  327-329. 
    摘要 ( 169 )   HTML ( 0 )   PDF(190KB) ( 241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为主导的综合降温方案在重症中暑病人早期降温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ICU 2006-2012年收治的10例重症中暑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早期实施血液净化为主导综合降温方案后,患者体温变化、后期脏器功能恢复及预后等指标。结果:9例患者肛温在60分钟内降到38.5℃以下,1例在75分钟后降到38.5℃以下。9例患者后期脏器功能恢复良好,痊愈出院;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出院后死亡。结论:血液净化为主导的综合降温方案是重症中暑病人早期的有效降温方法,有助于保护脏器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计量指标
    透析心理学
    血透用静脉导管的伦理学问题探讨
    张晓娟
    2013 (06):  330-332. 
    摘要 ( 193 )   HTML ( 0 )   PDF(174KB) ( 171 )  
    摘要:目前国际肾脏病界已建议将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血透患者的初始的、主要的、唯一的血管通路,同时逐步限制血透用静脉导管的使用。然而事实上,静脉导管的使用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本文描述了使用静脉导管的风险,探讨了它广泛应用的原因,同时列出了只要患者有条件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肾内科医师就仅能将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临时通路而非长期通路的伦理学根据。 该建议是依据透析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上对比动静脉内瘘和静脉导管在长期血透中应用的临床后果作出的。相较动静脉内瘘,静脉导管的长期使用可能造成以下后果:2到3倍的死亡风险;5到10倍的感染风险;住院几率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下降;重建血管通路频率增加。在患者选择血管通路时为了达到充分告知的目的,肾内科医师应详细向患者说明使用静脉导管的风险。而若在开始透析时必需应用导管,也应仅将其作为“临时性的”和“非长期应用的”。
    计量指标
    综述
    血管通路感染的诊治进展
    孙晓萌,刘宏,刘必成
    2013 (06):  333-336. 
    摘要 ( 209 )   HTML ( 3 )   PDF(196KB) ( 251 )  
    摘要: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感染是造成血透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降低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积极探索预防血管通路感染的新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综述有关血透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张丽红 王玉柱
    2013 (06):  337-339. 
    摘要 ( 201 )   HTML ( 0 )   PDF(170KB) ( 436 )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具有方便、安全、长期通畅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的通路类型。由于动静脉内瘘在动静脉间建立了血液分流,它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一直为肾科医师关注。本文就AVF建立后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长期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尤其是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缺血、中心静脉狭窄及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做一综述。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进展
    黄嘉,黄慈波
    2013 (06):  340-343. 
    摘要 ( 340 )   HTML ( 1 )   PDF(219KB) ( 415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多系统损害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以滑膜炎为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关节受累。由于自身免疫介导,IL-1,TNF等细胞因子导致滑膜炎,引起软骨破坏,骨质侵蚀,关节结构破坏。最常受累的患者是40-60岁的女性。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致炎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血液净化疗法能安全快速有效地去除致病成分,抑制免疫因子风暴,减低上述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致病活动中的作用。对缓解病情进展,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药物疗效能起到很好作用。血液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方法(1eukycytapheresis)及免疫吸附疗法(Immunoabsorption)。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综合护理干预下腹膜透析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蕾,,李燕筠,许莹,杨彬,苏琦,董捷,许戎
    2013 (06):  344-347. 
    摘要 ( 155 )   HTML ( 0 )   PDF(206KB) ( 214 )  
    目的 分析在综合护理干预下,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季节性高血压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治疗和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规律随访的PD患者,自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他们进行容量控制教育、家庭监控血压、强化降压治疗和电话随访,收集夏季(6月-8月)和秋季(9月-11月)两个不同季节的血压、体重、降压药的使用、透析超滤量、尿量以及生化指标,并对两个季节上述各项指标进行比较,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在综合护理干预下影响秋季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81例PD患者,中位透析龄(最大值,最小值)为35.93(9.27,115)月,其中男性81例(44.8%),女性100例(55.2%),糖尿病肾病71例(39.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56例(30.9%),综合护理干预后夏季和秋季收缩压分别为129.20±16.84mmHg和133.95±15.58mmHg,两者间差值中位数为5mmHg(-1.67,6.67),秋季比夏季更高(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秋季体重增长是影响收缩压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31)。结论 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PD患者秋季的体重增长是其季节性高血压变化幅度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体重管理可能是改善季节性高血压的措施之一。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穿刺颈前静脉留置长期中心静脉导管1例
    詹申,张丽红,王玉柱
    2013 (06):  348-348. 
    摘要 ( 181 )   HTML ( 0 )   PDF(113KB) ( 236 )  
    随着人口老年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逐年增加,以及透析龄的不断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建立越来越困难,对于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不得不以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的常用穿刺部位是颈内静脉、股静脉,但许多患者由于多次置管后,使该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给长期导管的再次置入带来了困难。我科在导管室,给一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颈前静脉(anterior jugular vein)留置长期中心静脉导管1例。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