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临床研究
    应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44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王婷立,柳园,胡雯,石运莹
    2015 (11):  640-64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1
    摘要 ( 293 )   HTML ( 1 )   PDF(333KB) ( 321 )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BIA)人体成分测量在评价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 年6 月至12 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44 例,应用BIA 法进行体成分测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结果患者平均BMI 为23.12%±3.51,9.1%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平均白蛋白(ALB)为(41.75±6.34) g/L、胆固醇(TC)为(3.60±0.93)mmol/L、甘油三酯(TG)为(1.23± 0.85) mmol/L、尿酸(UA)为(402.56±85.99)mmol/L,其中低于正常的患者分别为29.5%、15.9%、2.3%及2.3%;应用BIA对MHD 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营养不良(含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45.5%。研究比较了几种评估MHD患者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的方法,BIA 法与使用白蛋白检测相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23),但明显高于用BMI(P=0.000)、TC (P =0.003)、TG(P =0.000)、UA(P =0.000)检测的检出率。我们对31 例(70.5%)血清白蛋白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患者的BIA 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2 例(38.7%)患者的身体细胞总量(body cell mass,BCM)结果仍提示营养不良。结论生物电阻抗法人体成分测量可更早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强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脏早期损伤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海,韩涛,李岩,陈林艳,王毓麟,向晓辉, 杨绍广,朱理珉
    2015 (11):  644-64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2
    摘要 ( 303 )   HTML ( 0 )   PDF(370KB) ( 430 )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部分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 年4 月~2013 年6 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0 名进行调查,患者分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清b2微球蛋白检测评价患者早期肾脏功能。并同时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测算患者eGFR 水平,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压、体质量及药物使用情况等一般信息。比较不同诊断乙型肝炎感染患者肾脏早期功能损伤的程度是否存在不同。随后按照是否存在肾功能早期损伤将患者诊断、一般情况等纳入多因素分析,找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异常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均在正常检测范围。所有患者的
    eGFR 异常率为12.7%,但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异常率高达72.2%(c2=56.25,P=0.000)。患者疾病状态不同则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异常情况也不相同。尿转铁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数值分别为(1.91±1.06)mg/L、(2.66±3.01)mg/L、(6.73±8.32)mg/L,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69,P=0.001);尿IgG 的异常率在3 组分别为4/30 (13.3%),15/29 (51.7%),11/30(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P=0.006);血清b2 微球蛋白异常率分别为10/30(33.3% ),18/29(62% ),23/30(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5,P=0.002)。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者年龄及疾病状态。结论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肾功能早期损伤异常率明显高于eGFR异常率,患者年龄和疾病状态是导致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种异常的具体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程度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陈圳炜
    2015 (11):  649-65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3
    摘要 ( 315 )   HTML ( 0 )   PDF(687KB) ( 590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血管钙化(VC)程度与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关系。方法收集HD 患者行自体AVF 成形术废弃的桡动脉,行钙化染色后分组观察,记录一般情况和检测生化指标,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AVF 失功的危险因素。结果110 例HD 患者中17 例(15.45%)存在不同程度的VC。重度钙化组血肌酐(1172.33± 490.75)μmol/L、中位透析时间[72.92(8.40~182.17)]月较非钙化组及轻中度钙化组明显增高(P<0.05);AVF 失功与血红蛋白(r=0.480,P=0.000)、血磷(r=0.256, P=0.007)、钙磷乘积(r=0.293,P=0.002)、血肌酐(r=0.309,P=0.001)、透析时间(r=0.266,P=0.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是AVF 失功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程度VC 对1 年内AVF 失功并无影响,长期透析是导致重度VC 的危险因素,AVF 失功与血红蛋白、血磷、钙磷乘积、血肌酐、透析时间呈正相关,血红蛋白是HD患者发生AVF 失功的重要危险因素。
    计量指标
    透析液钠浓度与钠梯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张月,何强,洪大情,王莉
    2015 (11):  654-65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4
    摘要 ( 395 )   HTML ( 0 )   PDF(410KB) ( 301 )  
     【摘要】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水负荷过重,临
    床上常表现为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IDWG)过多。钠梯度为透析液钠浓度与透析前血清钠浓度的差值,本
    研究拟研究钠梯度与MHD 患者水负荷关系。方法选取2013 年3~12 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
    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1 例,血液透析3 次/周,尿量<500ml/天。收集患者期间透析前及透析后血
    清钠数据、钠梯度、IDWG、IDWG%及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透析前血清钠浓度为
    [138.81±3.27(130.2~145.0)]mmol/L,透析后血清钠浓度为[137.81±2.88(132.5~146.0)]mmol/L,
    透析液钠浓度为135mmol/L,钠梯度绝对值为[3.92±2.69(0~10.0)]mmol/L,透析前后钠浓度差绝对值
    [2.79±2.14(0.1~8.6)]mmol/L,IDWG 为[2.06±0.82(0.50~4.20)]kg,IDWG%为[3.71±1.42(1.01~
    8.42)]%。钠梯度绝对值与IDWG 及IDWG%均显著相关(r=0.349,P=0.001;r=0.269,P=0.013),钠梯度绝对
    值为0 时,MHD 患者IDWG 最低,透析对患者的钠负荷及水负荷影响最小。年龄与透析前钠浓度、钠梯度绝
    对值、IDWG 及IDWG%显著负相关。低血压的发生率与钠梯度绝对值、IDWG 等无显著相关。结论维持
    性血液透析患者钠梯度绝对值与IDWG 显著正相关,对MHD 患者透析液钠浓度的个体化处方,可能改善
    MHD 患者的水负荷。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血镁水平及相关营养状况分析
    金咏菊 雷娟 王颖 檀敏 甘良英 赵新菊 左力
    2015 (11):  658-66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5
    摘要 ( 384 )   HTML ( 0 )   PDF(392KB) ( 431 )  
    【摘要】目的调查单个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血镁水平的现状,并比较不同血镁水平的
    HD 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患者
    性别、年龄、身高、干体质量、原发病、透析龄、有无残余肾功能(RRF)等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
    主观整体评估法(SGA)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检测透析前血白蛋白、血镁水平。计算血镁异常发生率,根
    据血镁水平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营养指标之间有无差异。结果共116 例
    HD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 例,女性47 例,男女比例为1.5: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8±14.8)岁。血
    镁平均值为(1.18±0.14)mmol/L,其中22 例患者血镁正常,94 例患者血镁升高,无低镁血症患者。高镁
    血症发生比例为81.0%。相对于血镁正常的患者,高镁血症组患者年龄较轻[(63.91±13.26)mmol/L
    vs.(56.37±14.86)mmol/L]、白蛋白水平更高[(38.67±3.04)g/L vs.(40.04±2.36)g/L],差异有显著
    性;BMI 更大(22.64±3.17 vs. 24.02±4.32)、SGA 评分发生营养不良比例更低(13.6% vs. 5.3%),但没
    有达到统计学差异。2 组患者性别构成、透析龄、原发病为糖尿病的比例以及有RRF 比例等指标之间差异
    无显著性。结论HD 患者高镁血症发生率较高,发生高镁血症的患者通常年龄较轻、白蛋白水平等营
    养指标更好。
    计量指标
    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改善顽固性心l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探讨
    李旭 刘加明 李玉琴 金鑫 阿丽娅
    2015 (11):  662-66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6
    摘要 ( 314 )   HTML ( 1 )   PDF(471KB) ( 361 )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3 年3 月~2015 年2 月收住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40 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试验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20 例。记录治疗前后尿量;测量治疗48h 前后体质量(BW,用于评价患者液体潴留程度),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上述指标的改变量(ΔCRP、ΔIL-6、ΔIL-8、ΔTNF-α、ΔBW、ΔLVEF),建立预测ΔLVEF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两组治疗后48h 内,试验组液体排出总量(尿量+超滤量)超过对照组(P<0.001)。治疗48h后,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CRP、IL-6、IL-8、TNF-α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CRP、IL-6、IL-8、TNF-α水平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LVEF 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试验组CRP、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略低于对照组、LVEF 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体质量下降值(ΔBW)、LVEF 的升高值(ΔLVEF)均超过对照组(P<0.001)。试验组ΔBW、ΔCRP、ΔIL-6、ΔIL-8 与ΔLVEF 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ΔBW、ΔTNF-α是ΔLVEF 的独立影响因子,其中ΔBW 是主要影响因子。对照组ΔBW 与ΔLVEF 呈正相关(P<0.001),ΔCRP、ΔIL-6、ΔIL-8、ΔTNF-α与ΔLVEF 无相关性(P>0.05),只有ΔBW 被纳入ΔLVEF 的回归方程。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 的主要机制是减轻液体潴留、清除炎症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减轻液体潴留。
    计量指标
    单床移动式水处理在儿童终末期肾病慢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张琦,沈茜,徐虹,饶佳,方晓燕,翟亦晖,周清, 张慧
    2015 (11):  667-67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7
    摘要 ( 269 )   HTML ( 0 )   PDF(516KB) ( 470 )  
    目的  探讨单床移动式水处理在中国儿童终末期肾病慢性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床移动式水处理系统,通过进水前处理装置、水质软化机、RO 反渗透水处理机所产生的透析用水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回顾性分析本血液透析中心2010 年8 月至2014 年3 月3 台单床移动式水处理机水质检测指标以及20 例终末期肾病慢性血液透析患儿的透析充分性、并发症及转归。结果①单床移动式水处理装置所产生的透析用水,其内毒素、细菌计数及水质重金属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标准。自2013 年5 月改进前处理装置后,每台透析机透析用水的内毒素测定值较前进一步下降,内毒素定量测定值均<0.5 EU/ml,其中88%的测定值<0.25EU/ml,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比SOP 推荐的标准更优化。②20 例慢性血液透析患儿无一例发生热源反应、溶血、硬水综合征等并发症。透析充分性评估显示,Kt/V 达1.2±0.23、尿素清除率(URR) (66.68±7.32)%。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6 月、12 月、18 月患儿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分别为66.7%、60%、87.5%。③随访终点,20 例慢性血液透析患儿存活率100%,11 例患儿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正常上学,其中4例患儿接受肾移植治疗。结论单床移动式水处理装置所产生的透析用水的水质符合透析用水标准、稳定可靠、安全有效,较SOP 推荐的标准更优化,适合我国儿童终末期肾病慢性血液透析治疗,在小型透析中心值得推广应用。
    计量指标
    骨化三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贫血的影响
    李欣 贾强
    2015 (11):  672-67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8
    摘要 ( 280 )   HTML ( 0 )   PDF(418KB) ( 471 )  
    【摘要】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人群维生素D 不足和缺乏的发生率进行调查,探索应用活性维生素D 对于MHD 患者能否改善微炎症反应、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性,改善贫血。方法对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透析的患者进行血清25(OH)D3测定,选取测定结果≤30ng/ml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74 例随机分成2 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 例,每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例、透析龄、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无差异。试验组每日睡前口服骨化三醇0.25ug QN,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共12 周。检测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 周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用量、超敏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protein,hs-CRP)及25 羟基维生素D3水平[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结果①试验组用药前后自身对比:试验组的HGB 较用药前明显升高[(117.25±10.94)g/L vs. (122.72±11.16)g/L, P<0.05],hs- CRP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4.38 ± 4.15)mg/L vs. (2.92 ± 1.77)mg/L, P<0.05];EPO[(8083.33±4223.24) IU/W vs. (7694.44±3615.10)IU/W,P>0.05]用量较用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后各项指标的对比:试验组的HGB 高于对照组[(122.72±11.16)g/L vs. (118.53±9.56)g/L,P>0.05],EPO 用量低于对照组[(7694.44±3615.10)
    IU/W vs. (8666.67±4708.66)IU/W,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hs-CR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92±1.77)mg/L vs. (4.48±3.93)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化三醇可以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反应,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性,减少EPO 的用量,改善贫血。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脑型失衡综合症可能的分子基础:尿毒症小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1,5及尿素转运蛋白B1表达的变化
    史振伟,刘毅,刘伟,许焱,李晓璐,刘庆阳,王质刚
    2015 (11):  676-68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09
    摘要 ( 223 )   HTML ( 0 )   PDF(659KB) ( 184 )  
    【摘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5 及尿素转运蛋白B1 在慢性肾衰竭小鼠脑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影响,进一步揭示血液透析脑型失衡综合征可能的分子基础。方法选用6~8 周龄,雄性BALB/c 小鼠,将小鼠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S)和慢性肾衰竭模型组(CRF 组)。CRF 模型小鼠通过对其右肾2/3肾皮质透热毁损,并在1 周后将左肾完全切除的方法建立。假手术组小鼠只进行麻醉和手术切口,肾脏不做处理。正常组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建立后10、40 和70 天3 个时间点每组各处死5 只小鼠,并留取小鼠的肾脏、血清和脑组织标本。检测三组小鼠肾组织病理、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在造模后10 天、40 天和70 天3 组小鼠脑组织内水通道蛋白1,5(Aquaporin,AQP)及尿素转运蛋白B1(Urea Transportprotein,UT-B1)的表达。结果CRF 模型组在造模后10 天肾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部分肾小囊扩张,球囊粘连,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样变性。造模后40 天、70 天表现为部分肾小球增生硬化,部分肾小管萎缩。造模10,40,70,天CRF 模型组血清肌酐分别是(841.80±336.93)umol/L、(1885.17±689.49)umol/L、(1276.56±496.09)umol/L,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肌酐值相比均显著升高(10d:F=26.768,P=0.007;40d:F=34.928,P=0.004;70d:F=29.998,P=0.005),提示慢性肾衰竭模型成功。Western Blotting 检测实验各组脑组织AQP1、AQP5 及UT-B1 的表达,结果显示:在造模10,40,70 天,CRF模型组UT-B1 均未表达,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造模后10 天正常组AQP1 表达量与假手术组及CRF 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RF 模型组较正常组AQP1 表达量升高46.67%(t=0.122,P=0.001);AQP-5 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41.09%(t=0.012, P= 0.001)。在造模后40 天,假手术组与正常组AQP- 1,5 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CRF 模型组AQP- 1 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28.98% (t=4.926,P=0.001),AQP-5 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20.83%(t=0.857,P=0.003)。在造模后70 天,假手术组与正常组AQP-1,5 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CRF 模型组AQP-1 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30.26%(t=8.471,P=0.001);AQP-5 表达较正常组升高45.67%(t=3.352,P=0.001)。结论CRF 模型小鼠脑组织AQP1,5 的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尿素转运蛋白B1 的不表达或表达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为揭示脑型失衡综合症提供了线索。脑组织尿素转运蛋白的低表达导致快速血液透析脑中尿素清除延迟,进而形成脑血尿素浓度梯度,驱动水分通过过多表达的水道蛋白进入脑组织,导致脑水肿。
    计量指标
    血管通路
    细小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方案选择的临床研究
    张凡,陶杰,王涛,吴晓波,莫立稳,程悦,朱军
    2015 (11):  681-68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0
    摘要 ( 252 )   HTML ( 0 )   PDF(465KB) ( 346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前臂细小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 按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选择动、静脉直径均<2.0mm,但≥1.5mm 的拟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224 例纳入本研究。术中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端端吻合(21 例)、动静脉双吻合(14 例)、端侧吻合(110例)及改良端侧吻合(79 例)等四种手术方式;术后测定吻合口直径及监测成熟指标,直至瘘成熟或达12周。研究分析术式及吻合口直径与手术成功率及成熟率的相关性。结果端端吻合术式成功率57.1%,成熟率58.3%;动静脉双吻合术式成功率78.6%,成熟率63.6%;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0.9%,成熟率84.3%;改良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9.9%,成熟率94.4%。改良端侧吻合方式在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上均明显优于端端吻合手术方式(P<0.01),和常规端侧吻合术式比较,手术成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成熟率有明显差异(P<0.05);10~15mm 吻合口直径在细小血管内瘘术中成功率和成熟率均较直径较小者高,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小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术式为改良端侧吻合,术中将吻合口直径扩大到10~15mm 有利于内瘘成功和成熟。
    计量指标
    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功能障碍及康复
    祝小东,马迎春
    2015 (11):  686-68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1
    摘要 ( 183 )   HTML ( 0 )   PDF(237KB) ( 201 )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右心房血栓的研究进展
    舒英,余少斌,崔天蕾
    2015 (11):  689-69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2
    摘要 ( 179 )   HTML ( 0 )   PDF(249KB) ( 201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血液透析内瘘早期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徐玮,张静,朱亚梅,马逊,王蓉花,杨家慧
    2015 (11):  692-69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3
    摘要 ( 294 )   HTML ( 1 )   PDF(389KB) ( 539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拔针对内瘘初期使用者穿刺点止血时间、渗血率、血肿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影响,为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对40 例内瘘使用初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10 次穿刺后下机压迫止血进行干预研究,采用群组自身对照法将400 次压迫止血分别在2 个时间点进行:一种是下机后常规立即拔针;另一种是延时拔针法,拔针时间为下机后10min。对2 个时间点拔针动静脉内瘘的止血按压时间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①延时拔针法在止血按压时间(7.16±2.08)min、穿刺点出血量(0.98±1.03)ml 方面优于常规立即拔针法(13.68±3.21)min、(4.15±1.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止血按压时间t=-10.765,P<0.001;穿刺点出血量t=-10.83,P<0.001)。②延时拔针法渗血、皮下血肿、肢体麻木肿胀的发生率(38.00%,0.00%,6.00%)低于常规拔针法(51.50%,4.00%,2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渗血率χ2=7.371,P=0.009;皮下血肿率χ2=8.163,P=0.007;肢体麻木肿胀率χ2=25.823,P=0.001)。结论透析结束后保留内瘘穿刺针10min 再进行压迫止血,可明显降低内瘘使用初期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计量指标
    透析查房
    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破裂手术方案(附病例报道)
    卢方平,潘月娟,姜磊
    2015 (11):  696-69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4
    摘要 ( 176 )   HTML ( 1 )   PDF(512KB) ( 241 )  
    计量指标
    中管理与技术
    近5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张晓华,李静,王利华
    2015 (11):  698-70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5
    摘要 ( 620 )   HTML ( 14 )   PDF(475KB) ( 1684 )  
    【摘要】目的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规范临床治疗及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分析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 个月的MHD 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医疗费用类型、肾脏病病因、首次透析使用的血管通路、并发症、转归、死亡原因及生存率等。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完成。结果①近5 年新进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人数逐年递增。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MHD 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患者共计513 例,其中男性291 例,女性222 例,男女比例1.3:1。②ESRD 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年龄最主要集中在40~49 岁和50~59 岁。③发病原因明确431 例,居前3 位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07 例占48.0%,糖尿病肾病112 例占25.9%,高血压肾损害46 例占10.7%。④首次透析时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居于第1 位,占到76.8%,其次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占21.5%。⑤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最常见为贫血,其次为高血压、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等。血红蛋白、血压、血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达标率均不足50%。⑥513 例MHD 患者,12 人行肾移植,11 人转为腹膜透析,385 人转其他医院治疗,5 人脱离透析,9 人放弃治疗,67 人在我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死亡24 人。心脑血管事件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⑦MHD 患者的1 年生存率为93.3%,5 年生存率75.3%,10 年生存率14.6%,生存期最长1 例超过228 月仍在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本组MHD 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血液透析患者前3 位原发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首次透析时的血管通路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适时透析的问题需得到关注并改进。贫血、高血压、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仍高且达标率低。心脑血管事件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逐渐下降。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颈内静脉置入临时导管误入锁骨下动脉覆膜支架治疗1例
    李永洪,车照领, 李国栋,文国赞
    2015 (11):  703-70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5.11.016
    摘要 ( 199 )   HTML ( 0 )   PDF(185KB) ( 278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