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12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第28届ADQI共识报告》解读
    唐友丽 张 凌
    2024 (06):  401-40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1
    摘要 ( 218 )   PDF(485KB) ( 57 )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第28届急性疾病质量倡议工作组(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workgroup,ADQI)的共识报告》(以下简称共识)于2023年2月发布,该共识涵盖了临床定义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液体管理策略的影响、生物标志物在风险分层和诊断治疗指导中的作用、体外血液净化及创新疗法和儿童患者的SA-AKI等6部分内容,共计34条共识。该共识为全球第一个关于SA-AKI的ADQI专家共识,为SA-AKI的诊疗提供了较准确的方向和框架。本文对该共识前5部分关于成人SA-AKI的要点予以解读,同时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SA-AKI血液净化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分享,为医务工作者对SA-AKI的诊疗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中性pH、低GDPs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液CA125的影响
    贾玉霞 孙永贺 魏小飞 牛永勤 张 坤
    2024 (06):  406-40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2
    摘要 ( 161 )   PDF(426KB) ( 19 )  
    目的  观察中性pH-低葡萄糖降解产物(glucose degradation products,GDPs)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糖类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的影响,以评估其效果。 方法 以持续非卧床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初始使用标准钙腹膜透析液透析,后使用中性pH、低GDPs腹膜透析液持续透析6个月。将使用标准钙腹膜透析液时设为A组,使用中性pH、低GDPs腹膜透析液6个月后设为B组,观察患者透出液CA125及血清CA125浓度,超滤量及是否具有透析痛。 结果  共纳入44例PD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与A组相比,B组患者透出液CA125(t=2.266,P=0.029)、血清CA125(t=2.575,P=0.014)、腹膜透析超滤量(Z=5.052,P<0.001)较高,血红蛋白(t=2.208,P=0.033)、钙离子(t=2.843,P=0.007)、磷离子(t=2.094,P=0.042)较低。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使用中性pH、低GDPs腹膜透析液可以增加患者透出液CA125水平,间接提示腹膜间皮细胞损伤减少。 
    计量指标
    不同血液灌流治疗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影响
    尹怡芳 牟 娇 杨 影 唐建英
    2024 (06):  410-41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3
    摘要 ( 194 )   PDF(586KB) ( 26 )  
    的 探究不同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的影响。 方法 共纳入80例患者,根据HP治疗频率分为无HP(A)组、每月1次HP组(B)组、每半月1次HP(C)组、每周1次HP(D)组,每组20例患者,随访半年。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PEW患病率、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inflammation score,MIS)及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MIS评分(F=2.194,P=0.096)、PEW患病率(χ2=0.579,P=0.901)、前白蛋白(PA)(F=0.258,P=0.855)、白蛋白(Alb)(F=0.187,P=0.905)、甲状旁腺激素(PTH)(F=0.780,P=0.509)、血红蛋白(Hb)(F=1.823,P=0.150)、β2-微球蛋白(β2-MG)(F=1.833,       P=0.148)、C反应蛋白(CRP)(F=0.432,P=0.731)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D组有15例患者退出试验,C组MIS评分(C-A:t=4.391,P≤0.001;C-B:t=-2.871,P=0.006)、PTH(C-A:t=4.098,P=0.001;C-B: t=-2.551,P=0.047)、β2-MG(C-A:t=5.688,P<0.001;C-B:t=-3.207,P=0.002)、CRP(C-A:t=4.293,   P<0.001;C-B:t=-2.843,P=0.006)水平低于A、B组;C组PA(C-A:t=-3.177,P=0.002;C-B:t=2.196,    P=0.032)、Alb(C-A:t=-5.540,P<0.001;C-B:t=2.196,P=0.010)水平高于A、B组;C组Hb(t=-3.733,P<0.001)水平高于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51,P=0.152);C组PEW患病率(χ2=6.465,P=0.011)低于A组,A、B 2组间PEW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506,P=0.113)。 结论 半月1次的HP治疗可以明显改善MHD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PEW的患病率。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蛋白质能量消耗;血液灌流;尿毒症毒素
    计量指标
    透析充分性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管钙化的影响
    游奴佳 熊于勤 刘 瑶 马 秋 廖若西 吴 玲 凌子瀛 于 洋
    2024 (06):  416-42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4
    摘要 ( 130 )   PDF(513KB) ( 23 )  
    目的  探究透析充分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结构功能指标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连续12次透析治疗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将血清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e,URR)≥65%及单室尿素清除率(single-pool urea clearance,spKt/V)≥1.2定义为充分透析。计算最大和最小BP差值(△BP)、平均实际变异(average real variation,ARV)等指标。采用多变量逐步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透析充分性对血压变异性、冠状动脉钙化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年龄(59.8±17.4)岁,中位透析龄28.3(12.3,46.8)月。透析不充分者(45例)较充分者(45例)的透析期收缩压△BP(t=  
    -2.035,P=0.045)、收缩压ARV(t=-2.228,P=0.028)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t=-2.045,P=0.041)更高。年龄(β=0.305,P=0.003)、冠心病(β=-0.255,P=0.014)、spKt/V(β=-0.290,P=0.006)与透析期收缩压ARV水平相关。糖尿病(OR=6.048,95% CI:1.168~31.330,P=0.032)、低白蛋白水平(OR=0.817,95% CI:0.681~0.982,P=0.031)、低spKt/V(OR=0.886,95% CI:0.786~0.998,P=0.047)是钙化积分≥400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透析不充分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收缩压变异性增高密切相关,并且是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计量指标
    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马彩虹 高欢玲 尚春娥 李红梅 杨玉霖 陈 玲
    2024 (06):  421-42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5
    摘要 ( 153 )   PDF(536KB) ( 14 )  
    目的 探讨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blood urea nitrogen/serum creatinine ratio,BUN/C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5月─2023年11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衰弱量表(fatigue、resistance、ambula-tion、illness、loss of weight,FRAIL)评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FRAIL评分≥3分)、非衰弱组(FRAIL评分≤2分)。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BUN/Cr对衰弱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247例患者,衰弱组101例,非衰弱组146例。衰弱组患者年龄、透析龄、C反应蛋白、血尿素氮和BUN/Cr均高于非衰弱组(t/χ2/Z=9.042、-4.612、-2.649、3.096、14.724,P分别为<0.001、<0.001、0.008、0.002、<0.001),衰弱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清除指数水平均低于非衰弱组(t/χ2/Z=        -2.294、 -2.769、-8.936、-13.126、-5.097,P分别为0.022、0.006、<0.001、<0.001、<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0,95% CI:1.015~1.107,P=0.009)、透析龄(OR=1.283,95% CI:1.022~1.612,P=0.032)、血清白蛋白(OR=0.841,95% CI:0.748~0.945,P=0.004)、C反应蛋白(OR=1.641,   95% CI:1.039~2.591,P=0.033)、尿素清除指数(OR=0.013,95% CI:0.001~0.251,P=0.004)及BUN/Cr(OR=3.478,95% CI:1.455~8.310,P=0.005)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BUN/Cr诊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最佳临界值为9.42,曲线下面积为0.929(95% CI:0.896~0.962,P<0.001)。 结论 BUN/C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衰弱提供新视角。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进展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天怡 张东亮
    2024 (06):  426-43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6
    摘要 ( 137 )   PDF(796KB) ( 13 )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AAC)进展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4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7例患者,回顾性收集他们随访期内进行的2次腰椎定量CT图像,依次提取8个层面,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AAC评分。根据年平均AAC评分增长量将患者分为AAC缓慢进展组(n=23)和快速进展组(n=24),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15(2.14,2.20)年,95.74%的患者出现AAC进展,初次AAC评分中位数59.55(20.03,122.46),复查AAC评分中位数进展至78.25(31.93,141.92)。与AAC缓慢进展组相比,AAC快速进展组患者吸烟比例(χ2=6.715,P=0.010)、初次AAC评分(Z=-3.629,P<0.001)、时间平均血磷(t=-3.538,P=0.001)、时间平均钙磷乘积(t=-3.173, P=0.003)、时间平均全段甲状旁腺激素(t=-3.060,P=0.004)均升高,口服碳酸司维拉姆(Z=-2.122,P=0.034)和盐酸西那卡塞(Z=-2.880,P=0.004)的时间延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初次AAC评分(OR=1.020,95% CI:1.006~1.035,P=0.005)和时间平均血磷(OR=115.585,95%CI:3.412~3915.747,P=0.008)是MHD患者AAC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AAC进展速度快,高的初始AAC评分和高磷血症是MHD患者AAC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
    计量指标
    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率在脓毒症患者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容量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孙 立 杨玉芳 赵 群
    2024 (06):  431-435.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7
    摘要 ( 92 )   PDF(477KB) ( 7 )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率指导容量管理在脓毒性患者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因脓毒症在嘉兴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并拟实施CRR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超声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CRRT液体管理,超声组通过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率指导CRRT液体管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CRRT上机前及治疗24、48及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分析2组患者临床预后指标。 结果 共纳入60例患者,对照组及超声组各30例,与对照组相比较,CRRT治疗早期,超声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更少(F=1.255,P<0.001)、中心静脉压更低(F=18.618,P<0.001)。预后指标表明:超声组CRRT治疗时间更少(t=3.103,P=0.004)、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更短(t=4.775,P<0.001),28天肾脏替代治疗脱离率更高(χ2=4.593,P=0.032)。 结论  使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率指导脓毒症患者CRRT早期容量管理,可以改善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预后。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握力和捏力的相关性分析
    杨亚奇 刘 琳 林绮婷 刘 云 谭荣韶 刘 岩
    2024 (06):  436-44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8
    摘要 ( 109 )   PDF(506KB) ( 16 )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握力(handgrip strength, HGS)和捏力(pinch strength,PS)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MHD的患者,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透析前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25(OH)D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使用测力计测量HGS和PS水平。根据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25(OH)D正常组[25(OH)D>30 ng/ml]、25(OH)D不足组[20 ng/ml≤25(OH)D≤30 ng/ml]、25(OH)D缺乏组[25(OH)D<20 ng/ml],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评价25(OH)D水平与HGS和PS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26例MHD患者,25(OH)D正常组28例(22.22%)、不足组42例(33.33%)、缺乏组56例(44.4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25(OH)D水平与HGS(r=0.289,P=0.001)、PS(r=0.289,P=0.001)呈正相关。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较低的HGS(β=0.199,95% CI:0.058~0.341,P=0.006)和PS(β=0.052,95% CI:0.017~0.087,P=0.004)独立相关。结论 MHD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是HGS和PS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
    计量指标
    达依泊汀α治疗血液透析贫血对血红蛋白变异情况的观察
    熊 健 季冬云 刘平平 陈 雷
    2024 (06):  441-444.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09
    摘要 ( 128 )   PDF(521KB) ( 27 )  
    目的 探讨达依泊汀α用于治疗血液透析贫血的疗效以及对血红蛋白变异幅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合肥金楠肾病专科医院2022年8月—2023年9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达依泊汀α治疗,对照组给予短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分为治疗矫正期和治疗维持期,每月定期检测血红蛋白、生化及第0、第5个月的铁代谢情况等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分析血红蛋白水平变化趋势,并统计不良事件。 结果 观察组(n=17)和对照组(n=19)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4,P=0.863),治疗结束后2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9,P=0.42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事件、内瘘闭塞均P=1.000)。治疗矫正期观察组的血红蛋白上升更明显且更稳定(F=3.624,P=0.034)。 结论 达依泊汀α具有和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相当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并且能够维持血红蛋白水平的稳定增长,降低血红蛋白的变异幅度。
    计量指标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中必需微量元素的益处和风险
    胡 睿 刘 岩 刘 云
    2024 (06):  445-44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0
    摘要 ( 133 )   PDF(473KB) ( 16 )  
    肾脏是人体微量元素代谢的重要器官,对于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因为食物摄入的减少、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肾脏排泄功能的下降以及肾衰竭所致体内代谢的改变,会导致体内全血、血清或血浆微量元素发生改变。同时,由于透析清除和透析液水质量存在差异,对于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患者,在之前的基础上,体内微量元素更容易出现缺乏和过量的风险,并与HD患者的多种并发症以及住院、死亡风险相关。因此,对HD患者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计量指标
    外泌体源性非编码RNA与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晓晓 王路路 胡爽爽 马东红
    2024 (06):  449-45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1
    摘要 ( 97 )   PDF(501KB) ( 10 )  
    外泌体是纳米级的细胞外囊泡,近年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开发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环状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等,在细胞或组织损伤时被动释放,与脂蛋白结合或被外泌体携带循环于各种体液中。本文对外泌体源性非编码RNA在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中评估、预防超滤衰竭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或生物标志物。
    计量指标
    血管通路
    西藏地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单位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况分析
    索朗曲珍 阿 勇 李国梁 崔 专 唐 雯
    2024 (06):  453-45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2
    摘要 ( 100 )   PDF(488KB) ( 21 )  
    的 调查西藏地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单位血管通路现况。 方法 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纳入194例患者,使用临时静脉置管、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作为首次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34.0%、45.4%、1.0%和19.6%。24.2%患者在透析前完成造瘘。提前造瘘和未提前造瘘的患者比,男性(χ²=3.919,P=0.048)和大学及以上学历(χ²=17.875,     P<0.001)更多;和未提前造瘘组相比,提前造瘘组患者透析后以AVF或AVG为血管通路的比例更高(χ²=4.860,P=0.029)。在MHD患者中,以AVF、AVG、TCC为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86.6%、2.6%、10.8%。和使用AVF或AVG的患者相比,使用TCC为血管通路的患者年龄更大(t=2.039,P=0.043),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更少(χ²=4.213,P=0.040)。透析开始血管通路为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n=66)和其它血管通路患者(n=128)相比,有更高的比例以TCC作为MHD血管通路(χ²=8.157,P=0.007)。 结论 AVF使用率符合指南要求,TCC使用率略高于指南要求,需要技术提高和加强教育。
    计量指标
    药物涂层球囊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的疗效分析
    霍桂军 曾宇琪 陶志红 张 琴 姚志超 周大勇
    2024 (06):  457-461.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3
    摘要 ( 126 )   PDF(584KB) ( 59 )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D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onventional balloon angioplasty,CB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4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收治的152例AVF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组(n=62)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n=90),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2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并比较手术后6个月的靶病变初级通畅率(target lesion primary patency,TLPP)。 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技术成功和临床成功并完成随访;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6个月时DCB组初级通畅率优于CB组(OR=1.935,95% CI:1.173~3.193,P=0.017)。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BA而言,DCBA可以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初级通畅率,减少靶病变的再干预,对于AVF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计量指标
    牵张导丝技术应用于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价值
    朱洪江 屈长征 赵鹏鹏 符延波 颜 峰
    2024 (06):  462-465,47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4
    摘要 ( 105 )   PDF(534KB) ( 14 )  
    目的 评估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就诊的17例中心静脉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锐性开通技术、“穿针引线”技术建立牵张导丝通路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统计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后初级通畅率。 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导丝开通闭塞血管时穿出血管而手术失败,其余16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4.12%。所有患者手术中无出血、纵膈血肿、心脏压塞及中心静脉破裂等相关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成功的16例患者手术后均正常行血液透析,上肢、面部肿胀均明显消退。随访时间6~25月,中位随访时间13.5(8.0,15.0)月。手术后6月及1年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3.75%、75.00%。随访期间均无支架移位。 结论 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计量指标
    护理研究
    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行为监测系统在血液透析中心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傅恩琴 干铁儿 胡守慈 郑 月 张玲莉
    2024 (06):  466-46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5
    摘要 ( 109 )   PDF(474KB) ( 11 )  
    目的 探讨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监测系统在血液透析操作感染防控关键行为规范识别与人工观察的一致性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抽取2022年9月─12月血液透析中心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198人次为研究对象。将系统实时记录规范动作定为计算机组,人工回顾系统视频规范动作定为人工组;系统使用前后同一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控关键行为分为干预前和干预后;验证计算机组和人工组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规范识别的一致性,比较系统使用前后同一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控关键行为的规范率。 结果 共观察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198人次,2组一级指标:血液透析内瘘/导管上下机操作规范识别一致性较强[内瘘上机kappa值=0.718;内瘘下机kappa值=0.714;导管上机kappa值=0.788;导管下机kappa值=0.712]。二级指标:断开导管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73);戴手套一致性一般(kappa值=0.243);导管连接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05);内瘘/导管消毒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56);手卫生执行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90)。干预后护士血液透析上机规范消毒、待干时间、手卫生、通路评估规范率优于对照组(χ2=8.156,P=0.004;χ2=30.462,P<0.001;    χ2=21.023,P<0.001;χ2=23.522,P<0.001);戴手套及连接导管规范率(χ2=1.823,P=0.177;χ2=0.410,   P=0.52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护士血液透析下机操作中的规范消毒、手卫生执行规范率优于对照组(χ2=4.444,P=0.035;χ2=17.770,P<0.001);干预前后戴手套、断开导管、待干时间规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09,P=0.253;χ2=3.220,P=0.073;χ2=2.254,P=0.133)。 结论 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行为监测系统记录护士在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规范识别与人工观察较为一致,通过该系统能提升护士在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染控制关键行为的规范率,防止血液透析相关感染事件的发生。
    计量指标
    基于远程监测的医护一体化平台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田 娜 刘 颖 江晓雪 刘孟艾 刘大军 云 扬
    2024 (06):  470-47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6
    摘要 ( 132 )   PDF(582KB) ( 12 )  
    目的 探讨基于远程监测系统的医护一体化随访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3年5月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的远程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再考核得分。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63.33%比46.67%,χ2=4.062,P=0.044),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6.67%比46.67%,χ2=5.167,P=0.023),再住院率降低(23.33%比41.67%,χ2=4.596,P=0.032),再考核得分提高[(88.13±6.36)分比(81.32±9.78)分,t=4.5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远程监测的医护一体化平台管理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可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病管理质量。
    计量指标
    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门春翠 芦丽霞 乔 婕 楚新新 何玉婷 武 蓓 赵慧萍 王 梅
    2024 (06):  474-479.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24.06.017
    摘要 ( 100 )   PDF(588KB) ( 24 )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7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PD患者,回顾其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83名PD患者入选研究,男性88例(占48.1%),平均年龄(59.8±13.8)岁,透析龄27(15,51)月。其中23名(12.6%)患者发生36例次出口周围疖肿,发生率0.05次/风险年。14例次(占38.9%)患者疖肿发生部位以PD导管为中心、周围6~9点的位置。并发症方面:4例次(占11.1%)疖肿合并出口和/或隧道感染,无合并腹膜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OR=0.969,95% CI:0.941~0.998,P=0.039)、合并糖尿病(OR=3.014,95% CI:1.050~8.651,P =0.040)、血C反应蛋白(OR=1.154,95% CI:1.065~1.251,P<0.001)是PD患者出口周围发生疖肿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出口疖肿频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 =5.513,95% CI:1.029~29.536,P =0.046)、C反应蛋白(OR=1.103,95% CI:1.016~1.197,P=0.019)是出口周围疖肿频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形成在PD患者中并不少见,可能发展为出口感染和/或隧道感染。对合并糖尿病、透析龄较短、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宣教,从而预防出口和/或隧道感染。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