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12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3-05-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临床研究
    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与人造血管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在长期血透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高民 汤日宁 杨金芳 刘宏 张留平 王越 刘必成
    2013 (05):  0-0. 
    摘要 ( 535 )   HTML ( 2 )  
    [摘要] 目的 比较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和人造血管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在长期血透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61例复杂血管通路患者随机分组,31例建立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30例建立人造血管动静脉移植物内瘘,比较两组内瘘的3个月、1年、2年、3年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1、2、3年的通畅率比人造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高,且感染和栓塞并发症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感染和栓塞发生率低的优点,优于人造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血液透析救治防冻液乙二醇中毒致急性肾衰竭1例
    刘卫民 林丽 王国振 王月
    2013 (05):  0-0. 
    摘要 ( 160 )   HTML ( 1 )  
    汽车防冻液的主要成分为乙二醇,人体接触后可导致急性肾损害。我院应用血液透析救治了1例防冻液中毒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现报告如下。
    计量指标
    专题
    降低腹膜透析早期技术失败率专家共识
    中国北方腹膜透析协作专家组
    2013 (05):  233-23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1
    摘要 ( 117 )   PDF(236KB) ( 55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预后的比较研究
    李慧凛,齐尔,蒋更如
    2013 (05):  238-342.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301 )   HTML ( 5 )   PDF(253KB) ( 500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观察血液透析和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两种不同方式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预后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血液透析(HD,n=73)和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n=42)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透析时间<3月者,比较两组患者首次透析前及观察期终止时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发症、生存率、死因等情况。结果 HD与CAPD两组在首次透析年龄、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尿酸等基线特征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观察期终止时血红蛋白、血钙、血磷、iPT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D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APD组(P<0.05),HD组血浆白蛋白水平较首次透析前显著性升高(P<0.05);HD组发生心功能不全、出血事件、脑梗塞的比例较CAPD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二者感染患病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HD与CAPD两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衰、重度感染、出血和脑血管病,死因构成上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CAPD组1、3、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HD组(P<0.05),但首次透析年龄≥65岁的CAPD组1、3、5、7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HD组(P<0.05)。结论 本研究群体中,年龄<65岁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APD 5年内生存率优于HD,而年龄≥65岁的患者宜选择HD方式,其生存率优于CAPD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3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的研究
    赵华,常明,刘书馨,刘佳
    2013 (05):  243-24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122 )   HTML ( 0 )   PDF(228KB) ( 215 )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3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5羟维生素D3,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浓度;检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血脂、钙磷、甲状旁腺素等相关指标。结果 63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1、IMT≥1.0mm的19例,IMT<1.0mm的44例;2、两组之间25羟维生素D3与IMT呈负相关(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IMT呈正相关(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25羟维生素D3、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显著相关(P<0.05)。结论 IMT≥1.0mm占30.2%,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3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计量指标
    小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建立的临床方法改进探讨
    张宏涛,赵显国
    2013 (05):  247-25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122 )   HTML ( 0 )   PDF(259KB) ( 141 )  
    目的 探讨小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建立的临床方法。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19名以动静脉内瘘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患儿,其中男12例,女7例,有16例是以血液透析作为首选的肾脏替代治疗,3例为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观察患儿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成熟时间、内瘘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19例患儿共做31次手术(包括初始手术和再次手术),其中左前臂手术占21/31(67.7%),右前臂手术占7/31(22.6%),上臂手术占3/31(9.6%)。初始失败率是22.6%(7/31),剩余的77.4%(24/31)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血栓形成4/24(16.7%), 狭窄占1/24(4.2%), 假性动脉瘤占1/24(4.2%),高输出量占1/24(4.2%) ,静脉性高血压1/24(4.2%),需要血管重建或缩窄术。制作内瘘时平均年龄为7-17岁(12.21±3.17),平均体重为31.16±9.85Kg(16.7-45.4),动静脉内瘘平均成熟时间9.84±5.6(4-25)周,内瘘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8.95±17.32(3-64)个月。结论 良好的团队协作及适时的显微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小儿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及使用时间。
    计量指标
    三醋酸纤维素膜与聚砜膜低通量透析器对细菌DNA片段的通透性研究
    陈欢,赵班,燕宇,王梅
    2013 (05):  251-25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120 )   HTML ( 0 )   PDF(212KB) ( 164 )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三醋酸纤维素膜和聚砜膜低通量透析器对细菌DNA片段的通透性,比较两种透析器对细菌DNA片段的截留能力。 方法 以透析器类型分为三醋酸纤维素膜/低通量(130G)和聚砜膜/低通量(F6hps)两组。体外模拟血液透析4小时,血液侧为无菌生理盐水500ml,流速200ml/min。透析液侧为无菌生理盐水1000ml。以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2.06×102,1.603×103,2.671×103,1.336×104cells/ml浓度的混悬液作为污染透析液,透析液流速200ml/min。采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检测透析液和血液侧样本内的内毒素浓度,以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液侧样本的细菌DNA浓度,并对两组透析器血液侧的细菌DNA浓度进行比较。 结果 ①透析4小时后,两组透析器的血液侧透后样本的内毒素检测均为阴性。但细菌DNA浓度升高,并随透析液中污染菌浓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②在透析液细菌浓度在1.603×103,2.671×103,1.336×104cells/ml浓度时,130G组血液侧样本的细菌DNA浓度明显高于F6hps组,两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7.982,4.264,10.499,P值分别为0.001,0.013,<0.001,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细菌DNA比内毒素对三醋酸纤维膜和聚砜膜透析器的穿透能力更强。②与聚砜膜透析器相比,三醋酸纤维素膜对细菌DNA有更高的通透性。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宗谦
    2013 (05):  254-25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115 )   HTML ( 0 )   PDF(233KB) ( 277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用超声稀释法对XX医院肾内科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行MHD患者95例进行检测,包括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Qa)和透析后不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O)、心搏出量(SV)、心脏指数(CI)、中心血容量(CBV)、中心血容量指数(CBVI)、外周血管阻力(PR)等参数。结果 95例患者收缩压(SBP)、SV、CO、CI及CBV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2 L/(min?m2)。A、B组患者透析3 h 后SV、CO、CBV较透析1h明显下降,PR增高(P均<0.01),A组最为明显,而C组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 结论 MHD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表现主要为血压、CO、CI以及CBV降低,PR增高。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程度不同,CI与Qa、SBP、年龄、糖尿病有相关关系。
    计量指标
    高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内瘘的开放率分析研究
    叶红,武晓春,曹红娣,仲华,宋宗纬,汤兵,杨俊伟
    2013 (05):  259-263.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
    摘要 ( 163 )   HTML ( 0 )   PDF(250KB) ( 423 )  
    目的 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尤其是70岁以上的高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行自体AVF术后内瘘的开放率情况。方法:依据手术时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70岁,61例;青壮年组:18岁≤年龄≤55岁,64例。随访18月,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AVF的初级、次级开放率等指标。结果:青壮年组的自体AVF中58例为前臂AVF,6例为上臂AVF(9.3%),高龄组的自体AVF中44例为前臂AVF,17例为上臂AVF(27.9%)。高龄组2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2.6%),较青壮年组明显升高(14.1%)。(P<0.001)两组自体AVF术后的初级、次级开放率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影响术后AVF初级、次级开放率的主要因素。结论:高龄组患者首次自体AVF术后内瘘开放率较青壮年组无显著差别,糖尿病是影响自体AVF术后内瘘开放率的主要因素。
    计量指标
    应用直接节段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评价血液透析患者全身容量负荷变化的准确性
    李翔,左力
    2013 (05):  264-267.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8
    摘要 ( 181 )   PDF(243KB) ( 267 )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直接节段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direct segmental multi-frequency bioimpedance analysis:DSM-BIA)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身容量负荷变化的准确性。 方法 应用DSM-BIA测量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前全身总水量(Total body water by DSM-BIA before hemodialysis:TBWDSM-pre )及透析后全身总水量(Total body water by DSM-BIA after hemodialysis:⊿TBWDSM-post);同时应用以整体踝腕法为基础的人体构成频谱方程(body composition spectroscopy equations:BCSE)来计算透析前TBW(⊿TBWBCSE-pre)、透析后TBW(⊿TBWBCSE-post);将透析前后实际体质量的变化值当做实际脱水量(actual ultrafiltration volume:AUV);分别将DSM-BIA、BCSE2种方法所得透析前后TBW的差值与AUV比较。 结果 由DSM-BIA测量透析前后体质量的变化与AUV有统计学差异(2.32±1.1 与2.65±1.04L,t=2.962,P<0.01)。DSM-BIA测得透析前后TBW的差值与AUV有较好的一致性,虽然会低估AUV(-0.3±1.4 L),不过相较于BCSE(-0.65±1.65 L),DSM-BIA对AUV的评估更加准确。结论 与BCSE方法相比,DSM-BIA可以更准确反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全身容量负荷的变化。
    计量指标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高秀,薄天慧,赵伟
    2013 (05):  268-270.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09
    摘要 ( 194 )   PDF(236KB) ( 571 )  
    【摘要】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44例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X60-FX80,超纯透析液)治疗1 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前(0 月)、试验后6 个月与试验后12个月皮肤瘙痒程度,及透析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血钙(Ca)、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水平的变化。 结果 高通量透析6、12 个月后较低通量透析时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 分,4 ±2 分比7 ±3 分,F=5.960, P=0.000),且两两比较显示高通量透析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皮肤瘙痒评分亦存在差异(5±2分,4±2分,P =0.000)。血 BUN、Cr、UA、Ca等生化指标在转化为高通量透析后,与低通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RP、ALB、iPTH、P、Hb、Hct%等指标在2种透析状态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高通量透析能减轻患者的皮肤瘙痒,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血必净对高糖作用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陈硕,周红丽,马健飞
    2013 (05):  271-274. 
    摘要 ( 166 )   HTML ( 0 )   PDF(284KB) ( 181 )  
    【摘要】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高糖刺激后腹膜间皮细胞(PMC)增殖、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PMC;并用MTT和ELISA法测定血必净对高糖(2.5%葡萄糖)作用下PMC增殖及其分泌HMGB-1、TGF-β1的影响。结果 高糖能显著抑制PMC的增殖(P<0.05),而2~20mg/mL的血必净能部分逆转高糖对PMC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高糖能显著增加PMC表达HMGB-1和TGF-β1 (均P<0.05),2~20mg/mL的血必净能明显减弱高糖上调HMGB-1和TGF-β1的作用(均P<0.05)。结论 血必净可能通过逆转高糖对PMC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高糖上调PMC表达炎症介质HMGB-1和致纤维化因子TGF-β1的作用,进而修复高糖所致的PMC的损伤,延缓腹膜纤维化,为改善间皮细胞损伤和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腹腔镜在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杨垒,余德刚,张子阳等
    2013 (05):  274-274. 
    摘要 ( 166 )   HTML ( 0 )   PDF(127KB) ( 197 )  
    终末期肾脏疾病 ( end-stage renal diseases, ESRD)的替代治疗方法为血液透析( hemo dialysis, HD)和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 PD),但是也有部分PD病人因为不同原因转为HD,在PD早期( 1年内)转H D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败(堵管、漂管、渗液等, 23. 1% )。传统方法是再次经腹手术,并重新植管, 该方法创伤大, 患者住院时间长, 且由于仍为非直视下植管, 无法估计腹腔内情况, 再次堵管的几率相对较大。我科开展了腹腔镜直视再通腹透管手术,现报道如下:
    计量指标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肖成根,梁馨苓
    2013 (05):  275-277. 
    摘要 ( 183 )   HTML ( 0 )   PDF(175KB) ( 429 )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又叫不安腿综合征,是指一种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膝、踝关节间的小腿深部难以忍受的如虫爬样、针刺样、瘙痒等不适感,多数难以描述,常为双侧对称性,少数可累及大腿或上肢,患者不能保持安静,强迫活动后可缓解甚至消失。血透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且会加剧透析患者的睡眠障碍和影响生活质量,最新研究发现不宁腿综合征会增加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近期死亡率,但目前不宁腿综合征还没有到足够认识和重视,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有的被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甚至使用加重RLS的药物,本文就近年来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内皮功能不良的治疗
    陈爱群,吴华
    2013 (05):  278-281. 
    摘要 ( 165 )   HTML ( 0 )   PDF(205KB) ( 210 )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内皮功能不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有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现就目前内皮功能不良的治疗作一讨论。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意义
    陈嘉,何永成,栾韶东
    2013 (05):  282-286. 
    摘要 ( 162 )   HTML ( 0 )   PDF(235KB) ( 246 )  
    1989 年Choo 等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编码抗原, 并建立了血清抗-HCV 抗体检测方法,HCV已经成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on- A non- B hepatitis)的主要病原[1] 。根据HCV 基因序列差异的多少,将HCV 划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在世界不同地区至少存在6 个主要基因型与70多个亚型[2]。现阶段检测HCV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序法及反相线性探针杂交法等。HCV核酸序列分析已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CV的传播模式研究。HCV 基因分型不但有助于判断HCV感染及传播途径,也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疗效预测指标,而且与其致病性、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及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HCV分子病毒学(Molecular Virology)的研究已经证实血液透析患者之间HCV的相互传播的存在[3]。本文将就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HCV的基因分型特点及意义综述如下。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血液透析救治防冻液乙二醇中毒致急性肾衰竭1例
    徐杰,林丽,韩桂枝,王国振,王月,刘卫民
    2013 (05):  286-286.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15
    摘要 ( 139 )   PDF(112KB) ( 172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长期血液透析导管使用10年1例护理体会
    祝爱春,张海燕,刘政,王茜
    2013 (05):  287-288.  doi: 10.3969/j.issn.1671-4091.2013.05.016
    摘要 ( 187 )   HTML ( 0 )   PDF(166KB) ( 263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