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3-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笔谈
    要加强对腹膜透析治疗的应用和研究
    汪 涛
    2005 (3):  117-119. 
    摘要 ( 294 )   HTML ( 0 )   PDF(3663KB) ( 180 )  
    计量指标
    论著
    腹膜透析患者的钠清除不能反映其钠摄入
    崔太根 程李涛 汪 涛
    2005 (3):  120-122. 
    摘要 ( 486 )   HTML ( 0 )   PDF(2591KB) ( 175 )  

    目的 控制饮食钠的摄入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体液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直接测定患者的钠摄入有一定困难,一般通过测定钠清除来反映钠摄入。本课题拟对钠清除代表钠摄入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40名稳定的CAPD患者在开始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饮食钠摄入的调查,测定腹膜透析液及尿中钠清除量,并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液容量水平。 结果 根据饮食中钠摄入量变化患者被分为2组:钠摄入增加组15例和下降组9例。 2组间钠摄入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 P < 0.05),体液容量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但2组间腹膜透析液钠清除、尿液钠清除及总钠清除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膜透析液及尿中钠清除皆不能如实反映 CAPD患者饮食中钠摄入,因此,对CAPD患者利用测定钠清除来反映钠摄入不够可靠。

    计量指标
    腹膜透析早期患者体内水的状况分析
    王 玲 胡 昭 汪 涛
    2005 (3):  123-126. 
    摘要 ( 685 )   HTML ( 0 )   PDF(3693KB) ( 176 )  

    目的 通过使用生物电阻抗连续监测腹膜透析早期患者体内水负荷的状况,了解腹膜透析早期,患者 体内水负荷的变化,探究腹膜透析患者体内水负荷过多的原因。方法 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新近CAPD治疗半年的36名患者体内水负荷指标进行连续测量,观察治疗6个月内体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及总体水的变化,同时连续性监测血压,了解透析前、后及6个月内的血压变化;通过饮食评估了解6个月内的饮食蛋白及热卡摄入情况。结果 CAPD治疗6个月内患者体内的水负荷呈增长趋势,表现为体重增加,细胞外液(ECW)、细胞内液(ICW)、总体水(TBW)、标化后的细胞外液(NECW)均增加,而腹膜的超滤量、残余尿量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半年内患者的饮食热卡摄入量增加;CAPD治疗前收缩压高于正常,治疗后降至正常,且半年内不随体内水负荷的增加发生变化。结论 腹膜透析早期,随着尿毒症症状的改善,患者体内的水负荷逐渐增加,早期的水负荷增加与饮食状况改善后水盐摄入相对增加有关;透析半年内体重明显增加应该警惕体内水负荷过多,不能单纯认为是营养状况的改善。早期水盐控制对腹膜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计量指标
    用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低钠透析液对钠清除量的影响
    单亦升 田信奎 汪 涛
    2005 (3):  127-130. 
    摘要 ( 425 )   HTML ( 0 )   PDF(3143KB) ( 187 )  

    目的 定量地分析低钠透析液对钠清除量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减少钠潴留的发生提供策略。方法 我们依据三孔模型,建立了单次透析过程中钠转运的数学模型,描述了低钠透析液对钠清除量的影响。并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探讨了低钠透析液中合适的钠浓度。结果 钠浓度每降低5mmol/L,清除量增加0.23g。低钠透析液中合适的钠浓度可能128mmol/L。结论 低钠透析液能够明显增加钠的清除。

    计量指标
    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王银娜 赵砚池 刘惠兰
    2005 (3):  131-132. 
    摘要 ( 482 )   HTML ( 0 )   PDF(2354KB) ( 216 )  

    目的 探讨影响糖尿病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腹膜透析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对糖尿病ESRD 患者2年存活组与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ESRD患者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高于存活组,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存活组;与存活组相比,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明显较低;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合并症数目多于存活组。结论 糖尿病ESRD患者的腹膜透析生存率与开始透析时的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密切相关,应根据患者透析前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透析时机。

    计量指标
    腹膜血管形成对腹膜透析失超滤的影响
    于 青 赵东杰 姚 建
    2005 (3):  133-135. 
    摘要 ( 487 )   HTML ( 0 )   PDF(2477KB) ( 222 )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失超滤的患病率及有关因素。方法 比较失超滤患者和非失超滤患者在透析 龄、腹膜透析平衡试验(PET)结果、腹膜炎、外周血白蛋白(Alb)、高糖累积量及腹膜血管变化的差异。结果 失超滤患者的透析龄、腹膜通透性、高糖累积量及腹膜毛细血管的生成均高于非失超滤患者,但Alb相对较低;腹膜炎的患病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尿毒症环境、葡萄糖累积量的增多可能导致腹膜毛细血管的生成、腹膜的高转运,与腹膜透析的失超滤有关。

    计量指标
    持续测定血容量变化以减少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可行性研究
    袁金忠 伍 锟 黄祖发 肖 平 叶启发 赵玲玲 赵学义 郑朝辉 明英姿 袁 洪 朱晒红
    2005 (3):  136-138. 
    摘要 ( 881 )   HTML ( 1 )   PDF(3610KB) ( 204 )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中监测相对血容量( BVM, Blood volume monitoring)并反馈调控超率速度的方法对 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 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普通方式与监测BVM反馈调控超率速度方式(BVM法)交替进行血液透析,统计BVM法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次数、发生了低血压和小症状(肌肉痉挛疼痛、或头痛、或呕吐、或腹痛)的血液透析次数以及治疗前后血压每次超率量。比较两种方法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4年内30例患者共做普通血液透析6550次,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630次;有小症状发生者为801次;4年内共做BVM法6555次,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330次,有小症状发生者为410次。BVM法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和小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 P<0.05),而治疗前后血压、体重的改变量两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单用 BVM法血液透析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辅助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耐受性。但并不能依靠它完全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BVM法血液透析减少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机理及其它新的方法仍需继续研究和探索。

    计量指标
    Kt/V标准差(δKt/V)作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综合状况重要判断指标的探讨
    韦 洮 张大伟 赵慧萍 赵青艺 檀 敏 蔡美顺 杨洪杰 于仲元
    2005 (3):  139-141. 
    摘要 ( 499 )   HTML ( 0 )   PDF(2580KB) ( 335 )  
    目的 了解慢性血液透析患者Kt/V标准差(δKt/V)与血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关系,探讨Kt/V 标准差(δKt/V)作为血液透析充分性参数以及δKt/V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中的指示性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择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测定血液透析开始 后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测定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Kt/V,计算δKt/V,观察其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相关关系。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δKt/V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690, P<0.05,有显著性差异)。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低呈正相关(r1=0.400, P<0.01; r2=0.255, P<0.05; r3=0.367; P<0.01)。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透析治疗条件的掌握密切相关,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压的高低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白蛋白亦是反映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浓度与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慢性血液透析患者 δKt/V范围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参数。δKt/V可作为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
    计量指标
    190例次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应用回顾性分析
    叶朝阳 张玉强 张黎明 戎 殳 陈 静 马晓红 张 斌 梅长林
    2005 (3):  142-145. 
    摘要 ( 906 )   HTML ( 0 )   PDF(3727KB) ( 267 )  

    目的 探讨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的使用和退出原因,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 分 析置管方法与血流通畅情况、随访留置导管的使用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 ① 实施深静脉留置长期带涤纶环导管术190例次(193根导管),其中12例次为再次置管;经颈内静脉入路149例次,成功率97%,经锁骨下静脉30例次,成功率96%,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13例次(成功率81%),上腔静脉置管成功率99.5%,1例经股静脉;② 导管使用期限:平均(14.3±10.5)个月,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84月1例,>48月4例,>36月5例,≥24月25例,≥12月54例次,≥6个月38例次,40例次<6个月(大部分在继续使用),23例失访。观察导管使用终点96例次,约占50.5%,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9.8±7.5)个月(3~46)月;退出原因:死亡67例,其余为感染拔管、导管拔脱、血流不畅和肾移植。在导管使用终点,91.7%(88/96)的导管功能良好;③ 导管透析充分性:114例患者的透析后尿素下降率平均70%,平均Kt/V达到1.55。与内瘘透析患者Kt/V=(1.50±0.33)(n=3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右颈内和右锁骨下置管效果相似,左侧颈内和左锁骨下置管血流不畅发生率高;⑤ 感染40例次,平均感染率1.78次/患者年;治疗有效29例次,无效拔管11例次。感染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醋酸不动杆菌、霉菌等,本院感染率低于外院。结论 长期导管使用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多次内瘘失败者,长期导管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提高导管的有效使用,尽量采用右侧颈内和锁骨下置管,良好护理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率。

    计量指标
    38例获得性肾囊肿的临床回顾分析
    史振伟
    2005 (3):  146-149. 
    摘要 ( 600 )   HTML ( 0 )   PDF(3549KB) ( 204 )  

    目的 提高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获得性肾囊肿及肾细胞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获得性肾囊肿及肾细胞癌的发病及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6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38例发生获得性肾囊肿,占27.94%,38例获得性肾囊肿中2例发生肾细胞癌,占5.26%。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获得性肾囊肿的发生率与透析治疗的时程呈正相关,有获得性肾囊肿的透析患者有较高的肾细胞癌发生率。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CAPD患者并胸腹腔交通性胸水1例报道
    张映坤
    2005 (3):  149-149. 
    摘要 ( 386 )   HTML ( 0 )   PDF(842KB) ( 195 )  
    计量指标
    论著
    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张大伟 韦 洮 甘良英 檀 敏
    2005 (3):  150-151. 
    摘要 ( 571 )   HTML ( 0 )   PDF(1630KB) ( 175 )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慢性肾衰竭 患者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尿毒症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组,用M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射血分数,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①肾功能不全组与尿毒症组、透析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尿毒症组与透析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显著性;②肾功能不全组与尿毒症组、透析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及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增大,心功能的改变为舒张功能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善。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存尿量与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
    罗志刚 马祖等
    2005 (3):  152-153. 
    摘要 ( 544 )   HTML ( 0 )   PDF(1597KB) ( 220 )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存尿量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临床解决维持理想干体重与 保护残存肾功能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66例开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记录24h残存尿量,同时使用改良定量整体主观评估法(MQ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残存尿量每减少100ml,进行营养评估1次;分析残存尿量与营养状况评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 残存尿量在1500~400ml之间时,营养状况评分与残存尿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残存尿量在1399~500ml之间时,营养状况评分与残存尿量之间存在回归关系。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存尿量在一定范围时,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

    计量指标
    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老年性瓣膜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王晏平 邹作君 王 旭 邵一兵 王正忠
    2005 (3):  154-156. 
    摘要 ( 488 )   HTML ( 0 )   PDF(2628KB) ( 195 )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老年性瓣膜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 果,寻求抢救和治疗该类疾病更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 对11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性瓣膜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CVVH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及神经内分泌指标。结果 CVVH可快速缓解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纠正代谢紊乱,患者的死亡率由97.61%下降到63.64%( P<0.05), CVVH对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较小。结论 CVVH对老年性瓣膜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核因子-κB诱捕物ODN对大鼠移植肾的转染及对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宏涛 赵显国 丰贵文
    2005 (3):  157-161. 
    摘要 ( 766 )   HTML ( 0 )   PDF(4179KB) ( 222 )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诱补物寡聚核苷酸(ODN)对大鼠供肾的转染效率及对移植肾细 胞因子基因表达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移植肾模型,应用含有1μM Liposome/ODN Euro-Collins保存液(Ecs)灌注移植肾并低温缺氧保存6h后移植到受体大鼠;24只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control组),ECs组,NFκB诱补物(decoy ODN)组,错配ODN(scrambled ODN)组。应用荧光显微镜和多光子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有FITC标记的ODN移植肾,并观看其分布;用RT-PCR技术,检测术后移植肾中ICAM-1、VCAM-1、CINC的mRNA表达。结果 移植术后15min,FITC标记的decoy ODN主要分布在移植肾的肾小球,并且有部分ODN进入细胞核;在术后6h时,诱补物ODN主要分布在肾小球和近曲肾小管中,并且大部分进入细胞核。而不含有脂质体诱补物ODN复合物的Ecs保存的移植肾中则无荧光颗粒;与control组相比,ECs组移植肾,ICAM-1、VCAM-1、CINC 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 ECs组相比,NF-κB诱捕物ODN处理组移植肾的ICAM-1、VCAM-1、CINC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 P<0.05),而 Scram. ODN处理组移植肾的ICAM-1、VCAM-1、CINC的mRNA表达则未见抑制( P>0.05)。结论 诱捕物 ODN脂质体复合物在ECs中及低温缺氧条件下可较好地转染大鼠肾脏;降低移植肾的ICAM-1、VCAM-1、CINC的mRNA表达水平。

    计量指标
    综述
    腹膜透析患者的脂代谢异常
    韩庆烽 范敏华
    2005 (3):  162-164. 
    摘要 ( 393 )   HTML ( 0 )   PDF(2843KB) ( 196 )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中心管理与技术
    血液透析后即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理和防治探讨
    程世平 林建明 李再平
    2005 (3):  165-166. 
    摘要 ( 385 )   HTML ( 0 )   PDF(1435KB) ( 178 )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相关产品与技术
    高性能透析器复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石春珍 王 敏 朱 泉 徐正香
    2005 (3):  167-168. 
    摘要 ( 406 )   HTML ( 0 )   PDF(1624KB) ( 184 )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突发事件需行紧急血液透析的原因调查
    司晓华 许平辉 张晓莺 池小凤 姚于弘
    2005 (3):  169-169. 
    摘要 ( 358 )   HTML ( 0 )   PDF(2016KB) ( 173 )  
    计量指标
    血液净化新技术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田英然 万 琪 李 斌 李晓宁 宋爱霞 朱 晴
    2005 (3):  170-171. 
    摘要 ( 358 )   HTML ( 0 )   PDF(1962KB) ( 170 )  
    计量指标
    短篇报道
    瑞血新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粒细胞缺乏症1例
    张五星 周 伟 肖 威
    2005 (3):  172-172. 
    摘要 ( 394 )   HTML ( 0 )   PDF(836KB) ( 192 )  
    计量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赵学伟 程圣英 周 伟 许红兵
    2005 (3):  173-173. 
    摘要 ( 382 )   HTML ( 0 )   PDF(1056KB) ( 171 )  
    计量指标